文档详情

第三节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技术课件.ppt

发布:2016-03-27约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节、细菌的致病性和传染 本节内容重点: 1、细菌的致病作用和致病因素(掌握) 2、毒力、毒素的相关概念(掌握) 3、外毒素、内毒素的主要 特性及区别(掌握) 4、细菌致病性确定及研究进展(了解) 一、细菌的病原性和毒力 (一)细菌的致病性(病原性) 1、 细菌的致病性: 细菌能引起动物致病的特性。 病原菌:凡能引起动物疾病的细菌。 病原菌又可以分为: 1.寄生性病原微生物:从寄生的宿主获得营养,并造成宿主的损伤和疾病。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寄生性病原微生物 2.条件性病原微生物:长期生活在人或动植物体内,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条件下,也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称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3.中毒性性病原微生物:微生物本身并不侵入动物机体,而是以其代谢产生的毒素,随同食物或饲料进入人或动物机体,呈现毒害作用,此类微生物称腐生性病原微生物。 一、细菌的病原性和毒力 1、细菌的致病性(病原性) (一)细菌的致病性(病原性) 2、细菌致病性特点: 细菌的致病性是有细菌“种”特性决定的,如:细菌的种类决定了疾病的性质 细菌的致病作用是有条件的 3、细菌的致病作用(机理) 4、细菌致病性确定及研究进展 2、细菌致病性特点: 细菌的致病性是有细菌“种”特性决定的,细菌的种类决定了疾病的性质 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禽霍乱 葡萄球菌引起禽葡萄球菌病 细菌的致病作用是有条件的:取决于细菌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途径、机体抵抗力 3、细菌的致病机理:总的来说,病原菌对宿主产生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通过在其侵袭和生长繁殖过程中对机体造成的细胞和组织损伤以及其代谢产物(细菌致病因子)干扰和破坏机体的局部或全身的正常新陈代谢或机能而造成的。 4.细菌致病性的确定依据 经典柯赫法则: 1、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出,而健康者不存在。 2、病原菌能够体外获得纯培养。 3、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相同的病症。 4、自感染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到该病原菌的纯培养。 基因水平的科赫法则: 1、在致病菌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 2、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害,则毒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插入到无毒力菌株中,表现为有毒力菌株特性。 3、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该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得到表答。 4、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该基因表达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 思考题 某鸡场爆发疾病,鸡大量死亡,对病死鸡剖检,发现其肝脏质脆,且内有大量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取肝脏组织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有细菌,如何验证此菌即为病原菌? 二、细菌毒力及构成的因素 毒力构成 侵 袭 力 毒 素 一种病原微生物,不同菌株(不同来源的细菌的纯培养物)或毒株的致病能力是不同的,即毒力大小不同。因此,毒力是菌株或毒株的特征。 侵袭力(invasiveness): 病原微生物突破宿主机体防御屏障,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侵袭力。 (一)侵袭力 黏附(定植)能力 菌毛的黏附 多数革兰氏阴性菌通过菌毛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粘附定居于宿主粘膜上皮细胞表面,菌毛一旦失去,其致病性消失。 大肠杆菌菌毛 大肠杆菌在动物组织表面黏附 定居和抗吞噬能力 (1)不与吞噬细胞接触 (2)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 (3)在吞噬细胞内生存 (4)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繁殖和扩散能力 (二)毒素 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有毒物质,能够增强病原微生物对机体的危害作用,这类物质称为毒素。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等的不同,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大类。 1、外毒素 (1)概念:是某些病原菌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 (2)来源 :主要是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也有少数是革兰氏阴性菌。 (3)化学成分:一般外毒素是蛋白质 。 (4)特性:①有菌种特异性; ②毒性强。③具有高度的特异性。④良好的抗原性。⑤不耐热。 ⑥0.3%~0.4%甲醛作用下,可以脱毒成类毒素。 (6)重要的外毒素 A.破伤风痉挛毒素 : 破伤风杆菌产生;造成骨骼肌强直性痉挛。 B.肉毒毒素:由肉毒杆菌产生;是目前所知最剧烈的毒物。 C.白喉毒素:由白喉杆菌产生;引起严重的毒血症中毒症状。 D.红疹毒素: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引起全身红斑性皮疹,叫猩红热。 E.肠毒素:专门作用于肠粘膜细胞的一类毒素;可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很多;造成剧烈的水样腹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