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校园第一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docx
我们的校园第一课时(说课稿)全国通用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我们的校园》第一课时,选自全国通用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本节课主要包括校园景物观察、校园人物访谈、校园故事分享三个环节。通过观察校园环境,了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校园景物,提高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2.沟通能力:在访谈校园人物时,锻炼学生主动提问、倾听和表达的能力。3.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分享校园故事,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4.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增强对学校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5.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和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校园景物观察: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校园,捕捉细节,形成文字描述。
2.校园人物访谈: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提问技巧,以及能够倾听和记录对方的回答。
难点:
1.校园人物访谈的主动性:学生可能缺乏与陌生人交流的勇气和经验。
2.校园故事分享的创意性:学生需要将观察到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
解决办法:
1.针对校园景物观察,采用“观察日记”形式,引导学生逐个描述,逐步提升观察的细致性。
2.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在校园人物访谈中的主动性,提供访谈指南模板,帮助学生准备问题。
3.利用故事接龙、思维导图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引导他们将观察内容转化为有吸引力的校园故事。同时,提供故事框架和创意启发,帮助学生突破分享创意的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以便进行课堂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校园风光图片、校园人物访谈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3.实验器材:准备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笔记本等,用于学生在校园中的观察活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小黑板或白板,用于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故事分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教室门口,面带微笑,向学生问候:“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我们的校园,去发现那些平时可能忽略的美好。准备好了吗?”
2.学生齐声回答:“准备好了!”
3.老师进入教室,开始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我们的校园》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观察校园,了解校园人物,分享校园故事。”
二、观察校园,捕捉细节
1.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中,指着校园内的景物:“同学们,请跟随我,一起观察我们美丽的校园。注意,我们要仔细观察,捕捉每一个细节。”
2.学生跟随老师,边走边观察,老师适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学生回答问题,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访谈校园人物
1.老师回到教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校园里观察到了很多景物,那么,你们知道这些景物背后的故事吗?接下来,我们将进行校园人物访谈,去了解这些故事。”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位校园人物进行访谈,老师提供访谈指南,帮助学生准备问题。
3.学生进行访谈,老师巡回指导,确保访谈顺利进行。
四、分享校园故事
1.老师回到教室,组织学生分享校园故事:“同学们,刚才我们进行了校园人物访谈,了解了校园里的故事。现在,请每组派一位代表,来分享你们的故事。”
2.学生依次分享,老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观察到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故事。
3.学生分享完毕,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观察、访谈和分享,我们更加了解了我们的校园。希望你们能够热爱校园,保护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五、总结与反思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我们的校园》第一课时,我们一起观察了校园,了解了校园人物,分享了校园故事。你们觉得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2.学生积极发言,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校园,还提高了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能力,发现更多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同学们,这节课的作业是:回家后,请你们观察一下自己家附近的公园或小区,用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
2.学生认真听讲,老师再次强调作业要求。
3.老师结束本节课:“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4.学生齐声回答:“老师再见!”
知识点梳理
《我们的校园》第一课时,围绕校园观察、人物访谈和故事分享展开,以下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