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二轮(课程标准卷地区专用)复习 专题11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复习策略] 1.以种群密度为中心,把种群的特征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2.把种群数量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列表,进行比较。 3.把群落中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和演替分别列表,进行知识比较。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及其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种群数量曲线分析 [特别提醒]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1)图乙的O~f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 (2)图乙的f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 (3)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 (4)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3.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 (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 (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的常用方法。 (3)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和黑光灯诱捕法也是研究种群密度的方法。 例1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解析]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种群;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交配过程;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点评] 不同年龄在种群内的分布情况,对种群内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影响。性别比例则是不同性别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种群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化对其数量变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弄清种群内的年龄组成,对了解种群的密度及其动态有很大意义。 例2 如图5-11-3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解析] 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即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A项错误;增长速率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B项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项错误。 [点评] 种群数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波动和下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间接因素有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等。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之中的,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例3 [2012·海南卷] 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 样方法最主要的是进行随机取样,A项正确, B项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取平均数可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根据地段的不同可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样方法,如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D项正确。 [点评] 样方法是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利用其平均数来估计种群总体数量的方法。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性,否则,就难以避免调查人员想获得调查属性的心理作用,往往使调查结果偏大。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 变式题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2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下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 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 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解析]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雌性个体60个,雄性个体40个,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