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专科复习资料题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6 / NUMPAGES6
微生物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 绪论
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2 奠基人 1664年,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曾用原始的显微镜对生长在皮革表面及蔷薇枯叶上的霉菌进行观察。 ;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巴斯德 (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化学家出生的巴斯德涉足微生物学是为了治疗“酒病”和“蚕病”(2)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3) 免疫学——预防接种;首次制成狂犬疫苗(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柯赫 (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 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c)流动蒸汽灭菌 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 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 内容:1、 在每一相同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能和显微技术
1、名解:菌落(colony):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 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菌苔(lawn):众多菌落连成一片
2、选择培养分离
(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
1高温下培养:分离嗜热细菌;培养基中不含N:2分离固氮菌;3培养基加抗生素:分离抗性菌;
(2)富集培养: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使人们能够更容易的从自然界中分离到这种所需的特定微生物。
3、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种类多、级界宽、变异易、抗性强、休眠长、起源早、发现晚
4、古生菌:在进化谱系上与真细菌及真核生物相互并列,且与后者关系
更近,而其细胞构造却与真细菌较为接近,同属于原核生物。
特点:古生菌微小,一般小于1 HYPERLINK /view/89514.htm \t _blank 微米,有的是不规则形状;有的古生菌有 HYPERLINK /view/32140.htm \t _blank 鞭毛,古生菌是 HYPERLINK /view/24189.htm \t _blank 原核生物,像细菌一样,没有 HYPERLINK /view/32439.htm \t _blank 核膜,它们的DNA也以环状形式存在。有 HYPERLINK /view/32289.htm \t _blank 细胞质、 HYPERLINK /view/32273.htm \t _blank 细胞膜和 HYPERLINK /view/42836.htm \t _blank 细胞壁三种结构。
5、细菌: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的重要微生物,大多由分支发达的菌丝组成,而根据菌丝的形态和功能又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3种,其中孢子丝的特点是放线菌的重要鉴定指标。(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第三章 微生物细胞的功能与结构
1、原核生物:一大类细胞微小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真核微生物的特征: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
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区别:(1)基因组由无核膜包裹的双链环状DNA组成;(2)缺乏由单位膜分隔、包围的细胞器;(3)核糖体为70S型。
◎3、革兰氏染色: (a)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b) 用碘溶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c) 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d) 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
4、缺壁细菌:a)实验室或宿主体内形成:①L型细菌(缺壁突变)②原生质体(人工去壁基本去尽)、球状体(人工去壁部分去掉,b)长期进化形成 –支原体
5、贮藏物: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沉淀颗粒,主要功能是贮存营养物。
糖原: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