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教案(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 时 教 案
第 一 单元 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第 1 课时 总第 1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运用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表达,并建立形如ax+b=c的方程,进而解决问题,初步体会建模思想。
思考与调整(二次备课)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的过程,能将形如ax+b=c的方程逐步转化成形如x=a的形式,初步体会化归思想。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交流、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正确掌握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的过程,能将形如ax+b=c的方程逐步转化成形如x=a的形式,初步体会化归思想。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程序:
一、口算
7×0.62= 0.56÷28= 54.38-(19.5+4.38)
(125×25)×4 7.8×0.5= 0.85+0.15=
3.75÷0.25= 9×3.14= 453+198=
二、先学提纲
1.回忆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2. 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下面的方程:
(1)2x=86 (2)x-22=64
(3)9.3+ x=10.7 (4)X÷6=5
3.尝试完成课本第2页练习一第2题。
4.阅读例1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2)找一找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吗?
(3)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
(4)思考:怎样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并尝试解答。
三、交流共享
【板块一】.交流先学1、2、3,深入认识
1、学情预判
(1)等式的第二个基本性质,学生可能会把“零除外”漏掉。
(2)机械理解为多,注意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共享重点放在学生认识不透彻,不清晰之处。
2、后教预设
集体交流,说说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
【板块二】.交流先学4,交流提升,得出一般方法
1、学情预判
(1)“大雁塔与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有些学生可能找不到或找错,作为重点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2)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学生可能出现错误。
2X-22=64
2X =64-22
2X=42
X=21
(3)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2、后教预设
(1)出示例1:
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2)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4)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怎样列出方程?
(5)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指名生板演,全班交流解答过程并检验一下。
【板块三】.迁移深化,拓展经验
1、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
2、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最关键是哪一步?
板书:找、设、列、解、验、答
四、反馈完善。
1.P1/练一练:
(1)交流:你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2)比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P2/练习一第1题
(1)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
(2)集体交流,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P2/练习一第3题
(1)小组交流思考过程。
(2)全班交流。有选择性评讲。
五、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方程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课内:补P
课外:当P
附板书: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解:设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