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联结金融与经济体系的IS-LM-FE模型ok.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章学习要求;第一节 IS—LM—FE模型的一些假设 ;二、IS—LM—FE模型的构造步骤 ;第二节 IS曲线 ;三、国民储蓄的决定因素
(一)当期收入:储蓄和消费的增函数
(二)预期未来收入:预期未来收入是消费的增函数,在当期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当期的储蓄是预期收入的减函数。
(三)预期实际利率:实际上是储蓄者借出资金所得到的预期收入。对储蓄的影响可参照上述第二点。
(四)政府购买:从Y-C-G=S=I公式可知,在Y,C不变的情况下,增加G会减少国民储蓄量,或只要居民消费下降的幅度小于政府购买增加的幅度,那么政府购买的增加就会减少国民储蓄。;四、国民投资的决定因素
(一)资本的预期利润率:资本的边际效率(或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这样影响资本的预期利润率的因素有:新技术或新发明;公司税;产品的预期价格;工资等影响资本需求的因素。
(二)预期实际利率。这是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预期实际利率是投资的减函数。因为,企业以其他资产形式持有的资金获利可能更多。;五、构建IS曲线; 图(a)显示了 和 两个当期产值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I。当当期产出增加时,储蓄也增加,因此每一产出水平都与一个不同的储蓄曲线相联系。当期产出从Y0增加到Y1使储蓄曲线从S(Y0)右移至S(Y1),把商品市场上的均衡点从E0改变为E1,并使实际利率从r1降至r0。图(a)的两个均衡点作为使储蓄和投资处于均衡的当期产出——实际利率的结合点被描述在图(b)上。从而构成IS曲线。
在图(b)中, IS曲线描绘了对当期产出的总需求与实际利率的一般关系,在IS曲线上的每一个点,意愿的储蓄等于意愿的投资,也就是说,IS曲线表示使商品供需相等的当期产出和实际利率的组合。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在更高的当期产出水平上,当期的储蓄上升,要求实际利率下降(使投资I上升)以恢复商品市场的均衡。;r;利率较低
消费增加储蓄下降投资增加;六、开放经济的IS曲线; 2、金融市场的国际一体化的影响
在大国开放经济模型中,由于储蓄在国际间可以完全流动,国内储蓄就不一定要等于国内投资。(可以由国外储蓄来弥补)
储蓄会流向那些收益率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从而世界范围内的预期收益率会趋于相等
结果:一国储蓄的的增加,不但有可能使利率不会下降,国内投资据此而的增加,反而导致有些资本的外流。;六、开放经济的IS曲线
(二)小国开放经济的IS曲线
小国经济的商品和资本的流进流出量太小,从而不影响世界利率。也即其IS曲线为既定的世界利率下的水平线。;七、IS曲线的移动
(一)政府购买的增减
(二)居民意愿储蓄
(三)外国对本国进出口
(四)资本未来预期利润率 ;;第三节 产出的供给:充分就业曲线FE ;;二、 FE线移动的因素 ; FE线移动的因素;第四节 LM曲线 ;从上式看:当MdMs时,有超额货币需求;当NSNd时,有超额非货币超额供给。因此,货币市场的均衡,在这里表现为货币市场的差额必须等于非货币市场的差额。
在均衡的状态下,资产的价格必须调整到使货币市场和非货币市场同时均衡。
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化的结论和假设方法: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当期国民收入与实际利率的组合也意味着非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反之反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可代表这两种市场或全部金融市场的均衡状态。;二、构建LM曲线; 将名义利率的内涵公式带入实际货币需求函数,可得:
如果令名义货币供给M、价格水平P、预期通货膨胀率πe、货币的名义收益im为常数,这可通过上式中的当期实际产出y和实际利率的组合来求得货币市场(包括非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即LM曲线。见下图示:;E1;LM;三、LM曲线的移动
(一)货币余额供应量M的变化
(二)价格水平P的变化
(三)货币名义收益的改变
(四)预期通胀率的改变 ;;第五节 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同时均衡:IS—LM—FE模型;二、IS-LM-FE中的比较静态均衡-均衡点的变动
(一)IS曲线的移动。政府购买的增加(或减少),会向右(或向左)移动IS曲线。经济均衡点的变化看下图。
(二)FE曲线的移动。生产力的变动,会使FE曲线左右位移。也会使经济均衡点由全面均衡变化位局部均衡。
(三)LM曲线的移动。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比如增加(或实际货币余额的变动,比如物价下跌),会使LM曲线右移。均衡点也会出现变动。;;三、恢复均衡:价格水平的调整与实际余额效应
;挤出效应; 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如果价格灵活多变,政府购买的增加在长期中对产出就没有影响。然而,实际利率和价格水平上升,却会使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对任一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来说,实际利率的提高意味着名??利率的提高和实际货币余额需求数量的下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