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对小学数学有序思考的上下求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小学数学“有序思考”的上下求索
【内容提要】“有序思考”的教学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一个显性体现。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量编排了此类题目(有时单独列课)。这与以往的“老教材”相比是较新的内容和板块。因此研究“有序思考”教学是有实际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本文试着从有序思考的概念、归类、教材的编排分析以及教学把握上谈些个人的粗浅观点。
【关键词】有序思考 有序思考的归类 教材编排分析 教学把握
“有序思考”受到很多数学教师的别样重视,许多文章中都提到说,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的能力,有人将“有序思考”称为“数学思想方法”之一,有人却没有将之归入。那么到底什么是 “有序思考”?
“有序思考”是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提出的。由于系统科学是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建立“大型工程”的理论基础,所以现行的课改就运用了系统科学原理来研究教育教学。系统科学有三条基本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和整体原理。三大原理中最能说明“有序思考”的是“有序原理”。
有序原理:任何系统中有开发,有涨落,远离平衡态,才可能走向有序,没有开放,没有涨落,处于平衡态的系统,要走向有序是不可能的。所谓有序,是指信息量的增加,组织化程度走向增加,即混乱程度走向减少。系统由较低级结构变为较高级的结构,是为有序;反之是无序。开放,是指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而不是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封闭导致无序,开放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对稳定状态的偏离,通过涨落远离平衡态导致有序。
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建构的过程是“不平衡” 到“平衡”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就是基于系统科学和建构主义两大理论为支撑的。而“有序思考”正是两大理论的价值核心。
因此,笔者以为小学数学中的“有序思考” 就是基于一个开放的(不平衡的)信息系统(基本上是数学情境和数学问题)中,通过整合有效资源,以寻求建构合理(平衡)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模型。下文试着从“有序思考”的归类、教材编排分析和教学把握上谈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有序思考”的归类和意义。
数学方法大致分为四个层次:(1)基本的和重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概率统计方法、微积分方法、拓扑方法等);(2)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如类比联想、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3)数学中的特有方法(如模型方法、公理化方法、化归方法等);(4)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换元法、递推法、逐步逼近法等)。那么“有序思考”在其中处于什么地位呢?笔者以为,如果将数学方法看做一棵参天大树的话,“有序思考”则是一种支撑、贯穿数学方法四个层次的“根”和“脉”,它不是单一的数学思想方法,图示如下:
为什么说“有序思考”是其中的“根”和“脉”呢?
1、“有序思考”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从最初的感性集合计数的一一对应方法,意识到需要计数,产生了手算、结绳和刻痕记数的方法。这个过程中人们首先使用的是与手指对应的1——10,再和脚趾联合,可以数到20。人们正是通过这样有序的数数从而逐步建立数概念的。这种计数虽然有限,但是其数学方法的产生是建立在数的顺序(逐增)的基础上。至后来的计算,人为规定的一些算法,不但建立了顺序,还规范了秩序。
2、“有序思考”是数学学科建立的前提条件。“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图形的学科”(恩格斯),其特点有三:第一,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许多量的关系和形的关系并不一定能从生活中找到实例,需要人们去想象,去联想,去推理归纳,这个过程中为不使结论产生更多的错误,人们在脑中会产生诸多选项,通过排除,择优而定论。这就必然产生“有序思考”。第二,数学的精确性要求在思考中要严密,不能将一切可能性重复和遗漏,“有序思考”贯穿其中。第三,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要求人们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思考方法有效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中。
3、“有序思考”是一切数学方法的发生条件。列宁说“方法也就是工具”,张奠宙在《数学方法论手稿中》说“数学方法是人们从事数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有序”,即有秩序,有顺序。秩序就是要符合题目要求,顺序就是要找到一种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决定了“有序思考”的养成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战略意义。
二、教材有关“有序思考”内容的编排呈现及简析
教材1~~12册中有关“有序思考”共28大题(类),其中比较集中呈现的为:搭配(排列组合);正比例和反比例;倍数和因数的找寻等三板块。其余均分散至各册教材中。其中第十二册总复习中有单独一个板块专门进行归类和复习。笔者将之一一找出进行了分类与统计如下(由于篇幅有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