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第38讲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Word版含解析.doc

发布:2018-05-05约5.44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38讲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 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打破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推动了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没有涉及实验事实,排除A项;“新天文学”否定了封建神学的权威,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但并未引起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故B项不正确,C项正确;“新天文学”并未推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故D项不正确。 答案 C 2.(2017·甘肃调研)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牛顿革命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自然科学的范畴,事实上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这主要说明牛顿革命( A.激发了法国人极富玄想的探索精神 B.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 C.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 D.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解析 题干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体现出牛顿革命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思想,故A项错误;牛顿力学产生于17、18世纪,而文艺复兴运动则是14~17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极大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界的精神气候”体现出牛顿革命确立了理性化或科学化的思维传统,故C项正确;宗教改革运动早于牛顿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7·广东汕头模拟)191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上某篇文章的标题“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极为醒目。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 A.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B.普朗克与量子论 C.达尔文与进化论 D.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解析 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符合“科学革命、A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革命性进步,与时空观无关,B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阐述的是生物的进化和演变,属于生命领域的革命性进步,与题干材料无关,C项错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 4.(2016·山西临汾模拟)“现在,时间能够伸长收缩,不是在宇宙的任何地点都是均匀的,而是与运动状态与引力相关的。(  ) A.准确预见了海王星的存在 B.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进程 C.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 D.拓展了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解析 由材料时间“能够伸长收缩”“是与运动状态与引力相关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知,该理论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准确预见了海王星存在的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故A项错误;欧洲启蒙运动出现于17、18世纪,故B项错误;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规律的是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故C项错误;相对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的不足。它D项正确。 答案 D 5.(2016·贵州贵阳调研)20世纪最深刻的科学革命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这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有(  ) ①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 ②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 ③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 ④扩大了人类认识领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是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共同之处,故①正确;量子论使人们的研究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相对论打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都是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②正确;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的是相对论,量子论没有论证质能转换关系,故③错误;量子论和相对论都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2017·河南豫东牛顿的发现被认为跳出了神秘的黑匣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人类;达尔文被当时的支持者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二者的学说都(  ) A.反映了工业时代的要求 B.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C.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D.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解析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生物都是进化而来的,属于生物学领域的成就,与工业时代无关,A项错误。达尔文的进化论建立在科学推理之上,并没有得到科学实验的验证,B项错误。牛顿的具有重要意义,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C项正确。启蒙运动主要发生在18世纪,而进化论的创立是在1859年,D项错误。 答案 C 7.(2017·四川广安调研)霍布斯鲍姆认为:进化论之所以在19世纪中后期盛行,不在于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证据来势太猛,以致无法阻挡,真正的原因,一是主张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  ) A.没有公开挑战传统势力和思想 B.为资产阶级崛起提供理论依据 C.符合当时追求有序变革的社会心理 D.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和实验验证 解析 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