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四单元 温暖你我他 第10课《心中有他人》说课稿 苏教版.docx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温暖你我他第10课《心中有他人》说课稿苏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温暖你我他第10课《心中有他人》说课稿苏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温暖你我他”中的第10课《心中有他人》。本课主要围绕“关爱他人”这一主题,引导学生了解关爱他人的意义,学会关心、帮助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教学内容包括: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关爱他人的具体行为以及如何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目标如下:1.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学会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关心他人;3.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关爱他人的实践,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4.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使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都处于形成阶段。在知识方面,他们对社会交往的基本规则有一定了解,但对其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内涵尚缺乏深刻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有限,但好奇心强,愿意尝试新事物。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保护意识正在形成,但合作意识和关爱他人的意识相对薄弱。
行为习惯上,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能存在以下特点:
1.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但缺乏持久的学习动力;
2.在表达个人观点时,可能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晰的问题;
3.在与他人交往中,可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不懂得关心他人;
4.在面对困难时,可能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关爱他人意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道德与法治》下册,以便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家庭互动、同学帮助等情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3.教学工具:准备一些小卡片或贴纸,用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促进课堂参与。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准备一些互动游戏场地,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关爱他人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帮助的人吗?你们是如何帮助他们呢?”
展示一些关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关心他人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关爱他人的意义。
简短介绍关爱他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关爱他人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关爱他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关爱他人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部分,如关心、帮助、尊重等。
详细介绍关爱他人的具体表现,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关爱他人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关爱他人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关爱他人案例进行分析,如同学间的互助、家人间的关爱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关爱他人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关爱他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关爱他人。
小组内讨论关爱他人的具体行为,如帮助同学、尊重老师、关心家人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关爱他人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关爱他人的具体行为和如何在生活中实践。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关爱他人的基本概念、具体表现和案例分析。
强调关爱他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关爱他人。
7.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将关爱他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