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章末素养提升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章末素养提升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巩固和提升高一学生对于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回顾章节主要内容,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课程设计将结合课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问题驱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注重知识点的串联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通过对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深入探究,培养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素养。
2.加强数学运算技能,确保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公式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运算素养。
3.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升数据分析素养。
4.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使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数学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及解析式。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及判别式的应用。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难点:
1.一元二次函数图像与解析式的对应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
3.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及与函数图像的结合。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变化,引导学生直观理解函数性质。
2.通过实例讲解,演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过程,强调判别式的关键作用。
3.采用互动讨论,让学生在解决具体不等式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不等式解集与函数图像的关系。通过练习和反馈,逐步突破难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数学教材,确保每位学生人手一册。
2.辅助材料:收集一元二次函数图像、方程和不等式的相关PPT、视频资料。
3.实验器材:无需特殊实验器材,但准备充足的白板和马克笔供学生绘图使用。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每组配备必要的学习材料,以方便学生合作交流。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关于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预习资料,包括PPT和视频讲解,明确预习目标为理解函数性质、方程解法和不等式解集。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如“如何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理解和疑问。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主阅读资料,初步理解一元二次函数的性质。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独立思考并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在线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预习进度的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一元二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和不等式的解法,强调重难点。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一元二次函数图像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听讲并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参与小组讨论,探索一元二次函数图像与方程、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提问与讨论:勇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理论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针对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综合练习题,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数学网站和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独立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深入学习,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不足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利用拓展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升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及其解析式,能够根据函数图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