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绪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导论: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学? 把它作为通向二十一世纪的“个人护照”。 1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寻找诗中的文化、文化中的诗。 2文学还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 3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领风骚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这些作品既给我们美的享受,又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研讨之机。 4文学是人学。 “中国文学”之美 1意美以感心(意境之美可使人在心灵上获得感悟审美愉悦,物境、情境、理境、由景起情,由景生情); 2音美以感耳:元音占优势→乐音→节奏美,外国人听上去像唱歌,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时,何当……。贺敬之《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3形美以感目(汉字是东方魔块,方块字,有中心有外围)a.对称合谐美, b.肢体语言美,象形;c.绘画语言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一节 一、释名 中国文学,主要指中国古代文学、包括近代文学。 文学史,文学的发展与变迁。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创作主体的变化,作品思想内容的变化 ,文学体裁的变化等。 二、历代有关文学史的著述 (1)史书(下一页) (2)目录学著作 (3)诗文评 (4)其它 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文学史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文学本位 文学主体与两翼。(跳转) 古代史书对文学史的反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书·司马迁传赞》 《宋书·谢灵运传论》 《后汉书·文苑传》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中的文学资料 (梁)刘勰《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论及许多文体的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的精彩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对文学的发展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 此后,在一些诗话、词话,以及诗纪事、词纪事之类的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发展的论述。 ??? 序跋、书信、文集中的文学史资料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的起源,历数各时期政治的变迁与诗歌的关系,从政治的角度对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从文体流变这个新的角度,论述了文学的发展。 萧统《文选》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类和梳理。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对诗歌发展的历程作了总结。 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勾勒出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脉络。 钱谦益的的《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 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清代所修《全唐诗》,为唐代诗人逐一作了简介, 从中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 ?? 比较重要的文学史著作 一般认为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之作。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上卷。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第二节 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例 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汉末的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一)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也在发展,造成许多不平衡性: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 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包括九个方面: (1)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 (2)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 (3)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 (4)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 (5)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 (6)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 (7)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 (8)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 (9)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二)雅俗文化的互相渗透和推动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 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变雅了。 南朝民 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本是俗而又俗的文学,却引起梁陈宫廷文人的 兴趣,从一个方促成面了梁陈宫体诗的产生。 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