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断裂带粒度分布特征对地震碎裂机制的约束-地震地质.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36卷 第 2期 地 震 地 质 Vol.36,No.2
2014年 6月 SEISMOLOGYANDGEOLOGY June,2014
-
doi:10.3969/j.issn.0253 4967.2014.02.008
汶川地震断裂带粒度分布特征:
对地震碎裂机制的约束
陈建业 杨晓松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
摘 要 断层岩的粒度分布包含岩石破裂机制、摩擦性质和地震能量分配等重要信息。筛分 称
重和激光测量是分析断层岩三维粒度的2种有效方法,但每一种方法的测量范围仅有 3个量级,难
以全面反映断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利用上述 2种方法对汶川地震断层滑动带上的断层岩(简称断
层岩)的粒度分布进行了测量,粒径测量范围从 02m至 16mm,跨度达到 5个数量级。结果显示:
μ
-
1)存在临界粒径 d(095~190m)。粒度大于和小于 d 的颗粒满足不同的颗粒数(N)粒径(d)
c μ c d
分布关系,表明该断层岩的粒径分布不具有自相似性特征。2)利用粒度大于 d 的颗粒计算出的分
c
形维数与断层岩类型有很好的相关性,即断层带边缘的角砾岩的平均分形维数为 26,核部压碎角
砾岩的平均分形维数约为 30,中心断层泥的分形维数约为 35。粒径小于 d 的颗粒的分形维数为
c
17~21。分形维数的突变反映出断层破裂机制的复杂性,即在不同的粒度域,岩石的破裂机制不
2
尽相同。3)依据粒度分析结果,估算出汶川地震断层泥的单位破裂能(E)为063MJ/m。
s
关键词 汶川地震断层带 粒度分布 自相似性 分形维数 磨碎下限 破裂能
- - -
中图分类号: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
0 引言
研究断层岩的粒度分布特征对理解断层的透水性(Shepherd,1989;Wibberleyetal.,2003;
-
Agostaetal.,2006)、摩擦性质(Mairetal.,2002)、粘 蠕滑机制(Wangetal.,1993;王华林等,
1996;Morganetal.,1999)、地震碎裂过程(Sammis,1986;Zhaoetal.,1990;Hookeetal.,1995;
Hattorietal.,1999)以及地震能的分配(Yoshioka,1986;Wilsonetal.,2005;Maetal.,2006)具
有重要启示。
传统观点认为断层岩的粒度分布具有自相似性特征(Sammisetal.,1986),即其分布没有
特征尺度(Turcotte,1992),因此,通过对有限尺度内粒度分布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