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岩性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30卷 第4期 第 四 纪 研 究 Vol.30, No.4
2010年7月 QUATERNARY SCIENCES July,2010
doi:10.3969/j.issn.10017410.2010.04.12 文章编号 1001-7410(2010)04-768-11
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岩性特征
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①②③ ②③ ④ ②③ ⑤ ①
王 焕 李海兵 裴军令 李天福 黄 尧 赵志丹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北京 100037;
① ② ③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队,东海 222300)
④ ⑤
摘要 文章以龙门山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汶川地震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
地表断裂带进行了详细研究,并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 1号孔(WFSD1)岩芯部分研究成果,探讨龙门山中央断裂
带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表明,映秀-北川断裂带由很多次级小规模断裂(破碎带)以及夹持其中的块体
所构成,其中断层泥的厚度由几毫米到25cm不等,与 WFSD1岩芯记录的地震断裂现象基本一致。从虹口乡八角
庙露头来看,映秀-北川断裂带整体宽约 120m,分布有近80条含有断层泥的次级断裂带。以台湾车笼埔断裂钻探
项目(TCDP)和汶川地震科学钻探(WFSD)研究来看,一次大地震只能形成几毫米至约 2cm厚的断层泥,推断映
秀-北川断裂带中每层断层泥至少发生过 1次到 13次地震,该区总厚度约 150cm的断层泥中发生地震次数至少为
183次,说明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带重复发生过多次强地震活动。每次地震活动并不完全沿袭老的地震断裂主滑移
带滑动,而是沿着断层泥边部区域滑动。从整个断裂带中断层泥分布特征来看,地震断裂活动具有向断裂下盘迁
移的趋势,并且断层泥的厚度与断裂活动性成正比关系,表明断裂带宽度与地震活动次数及其演化历史有着成因
上的直接联系,多次地震活动叠加可能是龙门山形成的主要成因。
主题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映秀-北川断裂 断层泥 主滑移带
中图分类号 P315.2 文献标识码 A
2008年5月 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 宝贵的材料,对进一步认识地震断裂构造特性、地震
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M80),沿着组成龙 发生过程中岩石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断裂作用等
S
[8]
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带和灌县-安县断裂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龙门山中央断裂
带同时破裂[1~3]。考察显示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基 带映秀-北川断裂带为研究对象,重点对虹口乡八
本沿袭早先活动断裂带发育,并使早期抬高的地貌 角庙处出露完整的映秀-北川断裂带剖面进行研
再次抬高,表明龙门山地区地震在同一断裂带上重 究,并结合汶川地震科学钻探 1号孔(WFSD1)岩
[1]
复发生 。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等 芯研究,探讨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物质组成、结构构
已经有很多研究[4~7],但由于龙门山地区滑坡体或 造及其演化特征,为研究地震活动性、地震断裂滑移
坡积物覆盖,加上植被茂盛,在野外很难看见出露完 机制及龙门山隆升作用提供依据。
整的断裂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