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篇第五章四诊.ppt

发布:2015-09-15约字共1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为四诊之首。 古有: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望神要点:望眼神 精神意识 语言气息 动作反复 望神意义:知正气存亡 脏腑盛衰 病情轻重 预后好坏 望神的分类 望 色 依 据 颜色—青、赤、黄、白、黑 反应疾病不同性质和 不同脏腑的病证 光泽—肤色荣润或枯槁 反应脏腑精气盛衰 病 色 五?、舌 诊 重点内容 1.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的表现,舌质、舌苔变化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舌的结构、舌诊原理。 3.了解舌诊的研究进展。 (一)望 舌 质 2. 望舌色: 淡白色 —主虚证、寒证 红 色 —主热证 绛 色 —主邪热炽盛,主阴虚火旺 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 主阴寒、瘀血 深绛而暗者为紫舌 主气血壅滞、瘀血 3. 望 舌 形 舌疮:主心火热盛或肝肾阴虚、虚 火上炎(溃疡、红肿) 4.望 舌 态 麻痹舌:血虚风动、肝风挟痰 卷缩舌:热极伤阴、阳气暴脱、痰浊内阻 吐弄舌:心脾有热、疫毒攻心、惊风先兆 舌纵:气血两虚、风痰、痰火扰心、危重 黄 腻 老 黄 焦 裂 ⑶ 灰 苔 黑苔 ?[本节重点] 1.掌握谵语、音哑失音、咳嗽、喘、哮、呃逆、嗳气、喷嚏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呼吸、语言、呕吐等声音的高低、强弱等变化的临床意义;口气、汗、痰、二便、带下以及病室气味等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一、 听 声 音 1. 声 音 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 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 静默懒言 小儿惊风:惊呼阵阵发,尖利高亢 小儿腹痛:阵哭拒食,辗转不安 小儿夜啼:惊恐、虫积、饥饱不调 2. 语 言 谵语:热扰心神 郑声: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独语: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 狂语: 痰火扰心 言謇:中风 3. 呼 吸 主要与肺肾病变有关 气喘:肺气壅塞 哮:伏痰 上气:痰饮内停、阴虚火旺、气道壅塞 太息:情志抑郁,肝失疏泄 二、嗅 气 味 [本节重点] 1.掌握问诊的内容,问现在症状的内容 2.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常见现在症状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问诊的意义 一、问 寒 热 1.恶寒发热:外感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2.但寒不热:里寒证,新病为寒邪直中, 久病为阳气虚衰 3.但热不寒:里热炽盛、阳明腑实、 阴虚 湿温、温热病热入营血 4.寒热往来:少阳病、疟疾 二、问汗 1.表证辨汗 外感风寒:表证无汗为表实 表虚/表热:表证有汗为表虚 问 汗 2.里证辨汗 阳气虚损,卫阳不固:自汗 阴虚内热:盗汗 里热炽盛:大汗,身大热 亡阳证:汗凉而味淡,脉微欲绝者 正邪交争:先恶寒战栗 继而全身大汗出之战汗 问 汗 3. 局部辨汗 头汗:湿热/阳热 额部汗出:虚阳浮越 半身汗出:痰湿阻滞 风湿阻滞      营卫不和 中风偏枯 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 阴经郁热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性质和特点 2.疼痛的部位 四、问饮食口味 1.食欲与食量 2.口渴与饮水 3.口味 五、问睡眠 主要包括失眠与嗜睡 六、问二便 1.问小便 主要与肺、脾、肾、膀胱有关 2.问大便 主要与脾胃、大肠相关 七、问小儿及妇女 1. 问小儿 内容:出生前后 预防接种 传染病史 2. 问妇女 ⑴月经:先期 后期 闭经 无定期 过多过少 ⑵带下:色 量 质 气味 [本节重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