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 第九章.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9 电 泳 分 离
9 电 泳 分 离
9.1 基础理论
9.2 凝胶电泳
9.3 等电聚焦电泳
9.4 二维电泳
9.5 毛细管电泳
9 电 泳 分 离
9.1 基础理论
9.1.1 电泳分离的基本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定
向移动的过程成为电泳。
电泳分离则是利用不同的荷电溶质所带电荷性、电荷
量不同,颗粒大小和形状的不同,在电场中的移动方向和
移动速度不同,从而使不同的荷电溶质得以相互分离。
9 电 泳 分 离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可用泳动度 (或迁移率)
来表示。
泳动度是指带电粒子在单位电场强度中的移动速度。
d t d L
E V L V t
9 电 泳 分 离
影响泳动度的因素:
(1 ) 电场强度
常压电泳(100~500V )、高压电泳(500~10000V )
(2 )溶液的pH值
(3 )溶液的离子强度 (0.02~0.2 )
离子强度越高,颗粒运动速度越慢;反之亦然。
(4 ) 电渗
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称为电渗。
(5 )其它因素 缓冲液的粘度、温度
9 电 泳 分 离
9.1.2 电泳的分类
(1 )纸电泳
以层析滤纸(条)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技术。
(2 )薄层电泳
将淀粉、纤维素、琼脂或硅胶等支持介质物在玻璃、
塑料板上铺成薄层,再来进行电泳的分离技术。
(3 )薄膜电泳
以醋酸纤维素等高分子物质制成的薄膜作为支持介质
的电泳技术。
(4 )凝胶电泳
以各种多孔凝胶作为支持介质进行的电泳技术。
9 电 泳 分 离
9.2 凝胶电泳
以各种多孔凝胶作为支持介质进行的电泳技术。凝胶
电泳兼有分子筛和电泳的双重功效。
常用的凝胶介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
凝胶电泳:垂直管状电泳、垂直板状电泳
① 连续凝胶电泳
② 不连续凝胶电泳
③ 梯度凝胶电泳
④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9 电 泳 分 离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以丙烯酰胺(CH =CH-CONH )为单体,
2 2
以N,N- 甲叉双丙烯酰胺(CH =CH-CONH -CH -HNCO-CH=CH )
2 2 2 2
为交联剂,在过硫酸铵和四甲基乙二胺(TEMED)的催化下合
成的多孔凝胶。
改变单体丙烯酰胺的浓度可改变凝胶孔径的大小。交
联剂浓度一般为丙烯酰胺总浓度的2~5%。
先将所需的缓冲液、单体、交联剂、催化剂制成高浓
度的储备液冰箱中保存,制胶时根据所需浓度进行稀释,
混合均匀后注入到凝胶管或凝胶板中,静臵即可凝固成胶。
9 电 泳 分 离
凝胶浓度与适用的分子量范围
丙烯酰胺 适用分离物质 相对分子量
2~5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