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脑梗死关系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脑梗死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循环酶法检测75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Hcy水平。结果 脑梗死患者Hcy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15μmol/L的患者比Hcy15μmol/L的患者较易复发。结论 Hcy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对疗效观察和预测复发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治疗
文献报道显示,高Hcy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为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高血浆Hcy血症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因可能是血浆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降低。我们测定了75例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并随访1年,观测脑梗死治疗后的Hcy水平,通过检测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和治疗后出院时Hcy水平的变化来判断疗效和预测未来脑梗死患者的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脑梗死组: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53例,女22例,年龄56~78岁,均为发病后3d内人院,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和磁共振(MRI)证实。
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54~76岁,为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者。两组人员均排除肝、肾疾病,糖尿病,心房纤颤,脑出血,甲状腺功能障碍,癌症,严重瓣膜疾病,新近有外伤或手术史以及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两组人员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比例及体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病例入组标准 ①治疗组和对照组由首次出现明确的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的患者构成,年龄为40~70岁,性别不限;发病时间7d;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排除心源性脑栓塞或其他原因的脑栓塞;无症状、体征的脑梗死不入选;②无心、肝、肾功能损害,无肿瘤、甲减及服用卡马西平、氨甲喋呤、苯妥英钠、一氧化二氮、6-氮尿密啶苷等药物;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外科手术或创伤;无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律失常;③无烟酒嗜好;④无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压、糖尿病史2年,平时血压、血糖控制良好(血压140/90mmHg;空腹血糖≤6.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甘油三酯1.7mmol/L;胆固醇6.2mmol/L;⑤对照组行脑梗死的常规治疗;⑥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
1.2.2动态检验 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病时间7d的住院患者,均于入院后空腹抽血,动态检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以及药物干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有否显著性差异。
1.2.3跟踪随访 跟踪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每例患者跟踪随访1年。均于发病7d内、发病后2w、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抽血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对脑梗死病情的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2 结果
2.1治疗前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Hcy的比较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 浓度(25.75±13.94)μmol/ml,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的(19.05±10.95)μmol/ml(P0.001)。
2.2高Hcy血症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Hcy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Hcy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Hcy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15μmol/L的患者比Hcy15μmol/L的患者较易复发。对照组Hcy治疗后较治疗前略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脑梗死的发病率日趋剧增,不但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更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而且发病日趋年轻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较大的危害和沉重的负担。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硫的氨基酸,它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过程的一个中间产物,其本身不参加蛋白质的合成。近来国内外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同传统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一样,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同型半胱氨酸可引起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脂质过氧化和血液凝固性增高等有关。但国内有关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却罕见报道。有研究显示,血浆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翟万庆研究认为,血浆Hcy水平与脑梗死病灶大小无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