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剪纸中的吉祥纹样 (教案)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docx
第19课剪纸中的吉祥纹样(教案)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第19课剪纸中的吉祥纹样,《人美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剪纸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学习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如鱼、莲花、蝙蝠等,及其象征意义;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步骤;创作一幅以吉祥纹样为主题的剪纸作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美术表现:掌握剪纸技巧,运用吉祥纹样进行创作,提高美术表现能力。
2.创意实践:发挥想象,将传统吉祥纹样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培养创新意识。
3.文化理解: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意识。
4.审美情趣:感悟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对基本的视觉元素有一定的认识。在之前的课程中,他们也曾接触过一些民间美术作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初步的了解。
2.四年级的学生对美术课程兴趣浓厚,喜欢动手操作和创意实践。他们在团队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但在独立创作时,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自信。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善于模仿,有的喜欢创新。
3.学生在剪纸技巧的掌握上可能存在困难,如剪刀的使用、纸张的折叠和剪切等。此外,对于吉祥纹样的意义和运用,学生可能感到陌生,难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构图、设计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教师在指导中予以关注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剪纸艺术的历史背景、吉祥纹样的寓意,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2)演示法:现场演示剪纸技巧,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剪纸步骤和方法。
(3)分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协作完成剪纸作品,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展示剪纸艺术作品和吉祥纹样,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2)实物展示:展示剪纸实物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3)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教学平台分享剪纸教程和素材,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创作。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学校在线平台,发布关于剪纸艺术和吉祥纹样的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剪纸中的吉祥纹样”,设计问题如“你知道哪些吉祥纹样?它们通常寓意着什么?”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的互动功能,跟踪学生的预习情况,确保学生有所准备。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要求,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剪纸艺术和吉祥纹样。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或疑问通过平台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方便预习资料的共享和交流。
作用与目的:
让学生提前接触课程内容,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剪纸作品,讲述吉祥纹样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吉祥纹样的种类、含义和剪纸的基本技巧。
组织课堂活动: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剪纸作品。
解答疑问: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积极思考吉祥纹样的应用。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合作中,实践剪纸技巧,体验创作过程。
提问与讨论:对剪纸技巧或吉祥纹样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剪纸知识和技巧。
实践活动法: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学生对技巧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吉祥纹样和剪纸技巧的理解。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剪纸创作作业,要求运用吉祥纹样。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供学生深入了解剪纸艺术。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剪纸作品,巩固所学技巧。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进一步探索剪纸艺术。
反思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进行深入学习。
反思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习进步。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剪纸技巧和吉祥纹样的掌握。
通过反思,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等,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