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高电压技术 1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低温时,极化损耗和电导损耗都较小,随着温度的升高,液体的粘度减小,偶极子转向极化增加,电导损耗也在增大,所以总的 亦上升,并在t=t1时达到极大值; (2)极性液体介质 在t1tt2的范围内,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增强妨碍了偶极子沿电场方向的有序排列,极化强度反而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弱,由于极化损耗的减小超过了电导损耗的增加,所以总的 曲线随t的升高而下降,并在t=t2时达到极小值。 在tt2以后,由于电导损耗随温度急剧上升、极化损耗不断减小而退居次要地位,因而 就随时间t的上升而持续增大。 3.固体介质损耗 (1)无机绝缘材料:云母、陶瓷、玻璃 云母:由电导引起损耗,介质损耗小,耐高温性能好,是理想的电机绝缘材料,但机械性能差; 电工陶瓷:既有电导损耗,又有极化损耗;20oC和50Hz时, =2%~5%; 玻璃:电导损耗+极化损耗,损耗与玻璃成分有关。 (2)有机绝缘材料 可分为非极性和极性 非极性有机电介质:只有电子式极化,损耗取决于电导;其 与频率几乎无关 极性有机电介质:极化损耗使总损耗较大;其 与温度、频率的变化关系与极性液体介质相似 讨论介质损耗的意义 设计绝缘结构时,应注意绝缘材料的tg? 值。若tg? 过大会引起严重发热,使材料劣化,甚至可能导致热击穿 在绝缘试验中,tg? 的测量是一项基本测试项目。当绝缘受潮劣化或含有杂质时,tg? 将显著增加,绝缘内部是否存在局部放电,可通过测tg? —U 的关系曲线加以判断 小 结 电介质的极化 电子式极化 离子式极化 偶极子式极化 夹层介质界面极化 电介质的电导为表征电介质导电性能的主要物理量 电介质的损耗为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的能量损耗 * 在电气作用下,电介质中出现的电气特性可分为两大类: 弱电场:电场强度比击穿场强小得多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介质损耗等电气特性 强电场:电场强度等于或大于起始放电场强或击穿场强 电介质的放电、闪络、击穿特性 第二章 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电气特性 电介质的电气特性表现在电场作用下的(液体、固体) 导电性能 介电性能 电气强度 液体和固体介质广泛用作电气设备的内绝缘。 常用的液体和固体介质: 液体介质:变压器油、电容器油、电缆油 固体介质:绝缘纸、纸板、云母、塑料、电瓷、玻璃、硅橡胶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电导 电介质的损耗 一、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 图6.1 极化现象 (a)电极间为真空(b)电极间有固体介质 在外施电场作用下,此固体介质中原来彼此中和的正、负电荷产生了位移,形成电距,使介质表面出现了束缚电荷,相应地便在极板上另外吸住了一部分电荷Q’,所以极板上电荷增多,并造成电容量增大 放置固体介质时,电容量将增大为: 相对介电常数: ε0---真空的介电常数 ε ---介质的介电常数 εr---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A ---极板面积,cm2 d ---极间距离,cm εr是反映电介质极化特性的一个物理量。 图6.1 极化现象 (a)电极间为真空(b)电极间有固体介质 对于平行平板电容器,极间为真空时: 可见,气体εr接近于1,液体和固体的εr各不相同,大多在2~6之间。 (一)电子式极化 在外电场 的作用下,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轨道将相对于原子核发生弹性位移。正负电荷作用中心不再重合而出现感应偶极矩 ,其值为 ,(矢量 的方向为由-q指向+q)。这种极化称为电子式极化或电子位移极化。 图6-2 电子式极化 电子式极化存在于一切电介质中,它的特点: 完成极化需要的时间极短,10-15s; 外场消失,整体恢复中性,所以这种极化不产生能量损耗,不会使介质发热; 其介电系数有负的温度系数,但温度影响极小,工程上忽略。 (二) 离子式极化 固体有机化合物大多属离子式结构,无外电场时,晶体的正、负离子对称排列,各个离子对的偶极矩互相抵消,故平衡极矩为零。 图6-3 离子式极化 在出现外电场后,正、负离子将发生方向相反的偏移,使平均偶极矩不再为零,介质呈现极化。 离子式极化的特点: 1、离子相对位移有限,外电场消失后即恢复原状; 2、所需时间很短,其几乎与外电场频率无关。 图6-3 电子式极化 温度对离子式极化的影响: 2、离子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使极化程度减弱。 通常前一种影响较大,故其 一般具有正的温度系数。 1、离子间的结合力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从而使极化程度增强; (三)偶极子式极化 极性电介质:偶极子是正、负电荷作用中心不重合的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