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狼和鹿的故事》小学语文教学资料.ppt

发布:2018-05-22约2.05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五、绘制导图,理清线索 六、运用导图,内化语言 七、读写结合,为我所用 * * 鹿和狼的故事 北京 朝阳 芳草地 张龙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六年级 亚利桑那州的凯巴伯森林 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比喻勉强维持生存或维持残局。 作恶犯罪的头子。 1——6 7——9 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童话中,狼几乎永远担着欺负弱小的恶名,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和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则几乎总是美丽、善良的化身。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 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得到特别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在这个“自由王国”里,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鹿消逝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4000 1935 1937 1942 1905 100000 40000 8000 鹿的数量 时间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940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看起来残忍,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定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看起来残忍,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就可以将森林中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定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针对一些现象或热点问题写建议 书,你打算怎样写? 4000 1935 1937 1942 1905 100000 40000 8000 鹿的数量 时间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940 针对一些现象或热点问题写建议 书,你打算怎样写? 提出观点 主要问题 问题原因 解决办法 文字说明 图表说明 (一)时代发展与传统阅读的冲突 阅读方式的改变 阅读能力的改变 需 要 阅读教学的改变 教学设计意图 (二) 信息论理论 繁杂的信息 有用信息 无用信息 (三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而教师也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做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我一直研究的“长文短教”也是如此。教师重视学习阅读的主动性,教师提供线索框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正是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四)课标——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这样表述的: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说明书、统计图表、信件等日常生活经常会遇到的各种材料,测试要考察的是学生根据材料提供的线索和情境获取、分析和解释信息,对新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思维导图就像大脑中的地图,完整地将思维、想法呈现出来,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的内容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它是认知与学习、反思与创新的工具,它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正是回归自然的、几乎自动的思维方式,是外化的“精神图谱”,是创造性思维的自然表达。 一、抓住观点,提领全文 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