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反思.doc

发布:2017-05-02约4.93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导入阶段 导入时我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圆柱行物体的特征。然后直接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柱。 二、学习圆柱的特征 这一环节我采取分步进行:1、先让学生说说对圆柱的感觉;2、出示圆柱体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亲自感受体验。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4、在学生感知、操作、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出圆柱的基本特征。 三、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在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这节课我自己感觉比较成功,有两个突出的亮点:1、对于圆柱的高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我为了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圆柱的高的特点,我利用课件显示装满牙签的圆柱塑料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让学生感知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又问: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通过视觉感知加深学生印象。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设计“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思考、研究的天地。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把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学生的感知深刻,形成的表象清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自然而轻松,准确而深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性学习,以组织学生交流,自我发现知识和规律为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养成创造性学习习惯。 2011年4月4日 反思八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探索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协作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导入并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教师充分发挥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七个(不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以此,我在教学中出了这样一道课后思考题“如果有一堆圆锥形的沙,你能测出这个沙堆的高度吗?课后分小组完成作业”。让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轻松而愉快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培养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我还渗透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观点。例如:“将一个圆锥沿顶点到底面的一条直径垂直切开,切面是个等腰三角形”。“我用一个直角三角板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一个圆锥,圆锥的高就是这个直角三角板的高,圆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