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一个新家教学设计1冀教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一个新家教学设计1冀教版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单 元:生活哲理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写了爷孙俩在森林里的发现,全篇以人物对话为线索,向我们介绍在一棵枯树周围生活着许多新的生命,有美丽的啄木鸟、小松鼠、猫头鹰、林貂,还有鲜红的草莓、新鲜的木耳、肥壮的蘑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而画面的背景就是这棵死去的大树。在生命与死亡的强烈反差下,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惧和无奈,而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字比较多,主要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来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借助字、词典来理解,还可以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这篇课文对话较多,应重视对话朗读练习,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抓住重点词、句读出相应的情感,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达成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一个新家。学生就课题提问。
交流预设:
这个新家指的是什么?
这是谁的新家?
一个新家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
……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读书解答。
(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2.课件出示词语:林貂、残骸、灌木、抚摩、猫头鹰、又甜又酸、粪便。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灌”和“罐”、“摩”和“磨”等字可以通过对比联想记忆。
“粪”可采用熟字部件合并法记忆字形,拆成“米”和“共”来记。
4.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小组讨论如何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出示课件
左右结构:壮、抚、肥、残、颗、帽、刺。
上下结构:粪、窝。
半包围结构:趣。
“壮”: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土”。
“刺”字的左半部分不要写成“束”。
“趣”、“窝”、“粪”等字要写紧凑。
(二)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四、再读课文,解决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个新家指的是什么? 这是谁的新家?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预设:出示课件
新家指的是一棵枯死的大树。
这是猫头鹰、林貂、松鼠、啄木鸟,还有鲜红的草莓、新鲜的木耳、肥壮的蘑菇等的家。
五、作业。
查阅木耳、蘑菇、草莓的生长条件和文中提到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二)采取分组方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三)全班交流查阅到的木耳、蘑菇、草莓的生长条件和文中提到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并进行课件展示。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一)品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个新家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
2.针对这两个问题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然后全班交流。
(二)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预设:出示重点语句的理解课件
1.小孙子说:“我原来以为它死了以后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新”字的含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棵已经死了的树是什么样的。由此跟进,引导学生找出大树死后待在地上还有哪些作用?
2.一棵大树死了,更多的生命在这儿住下来,不仅有动物,还有植物。
教师引导学生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