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docx
《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为主题,通过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探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周长的概念,培养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课程内容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空间观念,理解周长的概念,感知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测量活动,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培养数学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
4.增强合作意识,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分享,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图形的认识逐渐从直观感知向量化分析发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校园环境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对美化校园的活动充满兴趣。然而,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周长的概念理解较为初步,对图形的测量和计算方法掌握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测量技能有待提高,计算周长时可能存在误差。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1.学生对美化校园的活动具有浓厚兴趣,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有限,需要通过直观演示和实践活动逐步深化。
3.学生在测量和计算方面存在不足,需通过具体操作和反复练习来提升技能。
4.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和分工不均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相关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校园美化案例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直尺、软尺等测量工具,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布置实验操作台,营造互动式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设计
**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校园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各种图形,如树木、花坛、长廊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边缘有多长吗?它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3.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出“不知道”或“可能需要量一量”。
4.引导思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定义周长:教师讲解周长的概念,通过实物展示或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
2.测量方法:介绍直尺、软尺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测量线段的长度。
3.计算公式:讲解计算周长的公式,以简单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公式。
4.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校园中的图形案例,如花坛的周长计算,让学生练习应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校园中的图形,讨论并计算其周长。
2.小组展示: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同学们,计算周长时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出“要准确测量”、“要注意单位一致”等。
3.教师总结:强调测量准确性和单位一致性对计算周长的重要性。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校园里的长方形花坛宽度是3米,长度是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回答:学生独立计算后举手回答。
3.教师点评:教师点评学生的计算过程,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设计任务:教师提出一个与校园美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校园围栏的长度。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解决方案,并说明计算过程。
3.分享成果:每组派代表分享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长计算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测量家中或校园中某个物体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3.反馈:鼓励学生课后互相交流测量结果,分享学习心得。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