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五数字频率计设计[精心整理].doc

发布:2017-01-08约5.06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项目名称:数字频率计设计 姓名: 雷锋一号 学号: 123456789 班级: 通信121 实验时间: 星期四晚上 姓名: 雷锋二号 学号: 123456789 班级: 通信121 实验地点: 407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测频率范围:10Hz ~ 10K Hz。为保证测量精度分为三个频段: 10Hz ~ 100 Hz 100Hz ~ 1K Hz 1 K Hz ~ 10K Hz 当信号频率超过规定的频段上限时,设有超量程指示。三个频段之间用手动切换。 输入波形:低频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的矩形波,幅度为3V 。 测量误差:σ≤±1%。 显示和响应时间: 测量结果用三位半导体数码管显示,要求显示数码稳定清晰。三个频段的最大显示数分别为99.9 Hz,999. Hz,9.99 K Hz,为此需要控制小数点位置,并用两个发光二极管分别显示频率单位:Hz 或K Hz,详见表1。 三、实验说明通过本实验,掌握四、实验仪器和设备 PC机、Keil uVision2软件,C8051F单片机,EC3在线仿真器。 实验原理 图可知,无论被测信号的频率是多少,测量时可能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均为±1Hz,即 f测-f真=±1Hz 所以,最大相对误差为 σmax= (f测-f真)/ f真=±1/ f真 由上式可知,在闸门信号相同时,测频法的相对误差与被测信号的频率成反比。因此测频法适合于测量频率较高的信号。 测周法 当被测信号频率较低时,为保证测量精度,常采用测周法。即先测出被测信号的周期,再换算成频率。测周法的实质是把被测信号作为闸门信号,在它的高电平的时间内,用一个标准频率的信号源作为计数器的时钟脉冲。若计数结果为N,标准信号频率为f1,则被测信号的周期为 T = T1·N 被测信号的频率为 f = 1/T1·N = f1/N 利用测周法所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显然也等于±1个标准信号周期。如果被测信号周期的真值为T真= T1·N,则T测= T1·(N±1) σmax= (f测-f真)/ f真= T真/T测 – 1=±1/(N±1) 由上式可知,对于一定的被测信号,标准信号的频率越高,则N的值越大,因而相对误差越小。 低频段的测量 鉴于上述困难,对于低频信号,为了达到规定的精度,要采取一些比较特殊的方法。例如,可考虑将被测信号倍频后再用测频法测量。或将闸门信号展宽。由于倍频电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采用后一种方法,实际上闸门信号展宽与被测信号倍频在效果上是相同的。闸门信号展宽比较容易做到,例如采用分频电路就可以实现。若闸门信号高电平时间从1秒展宽到10秒,则相对误差可以按比例下降,但响应时间也增大相同的比例。 六、程序流程图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各种在HZ~10KHZ的方波信号,当100HZ时,响应时间为s,当HZ时,时间约s。 当在HZ~HZ时显示格式为xxx,LED灯单位是HZ; 当在00HZ~KHZ时显示格式为xxxLED灯单位是HZ; 当在KHZ~KHZ时显示格式为x.xxLED灯单位是HZ。 各频段数据见下表。频率HZ 实测频率HZ 相对误差.0 0 35 35.0 0 72 72.0 0 88 88.3 0.34% 105 105 0 365 365 0 852 852 0 1.02K 1.01K 0.98% 3.55K 3.54K 0.28% 7.18K 7.16K 0.28% 9.99K 9.97K 0.20% 10K 9.98K 0.20% 实验结论: 实验,设计了利用测频法测量频率的程序,通过实验数据可知,的范围、显示格式以及精度要求都符合实验要求。设计方法不足,频率较低时,利用测频法响应时间太长,以后的设计可以低频是测周期大小的方法会更好! # includeZLG7289.h # includebdwtd.h # includedelay.h bit model; //定义一个测试模式标识位,0:测频,1:测周期 unsigned int ms,maichong; //定义ms为计时器计时基本单位,表示10ms //定义maichong为记录脉冲数变量 ////////////////////////////////////////////////////////////////////////// //外部时钟,12M,需要调用delay()函数 void SYSCLK_Init(void) { OSC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