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方海德格尔应用研究述评(一).doc

发布:2016-03-09约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述评(一)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1)05-0039-06 一、主题与分期的讨论 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对此就有许多不同的界定。 一般而言,人们容易将海德格尔的主题与存在主义等同起来,和雅斯贝斯和萨特等人视为一体。实际上,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就是将海德格尔思想存在主义化,同时又将存在主义人道主义化。但是,伽达默尔指出,海德格尔所说的生存无关于存在主义和存在哲学(注:伽达默尔:《海德格尔的道路》,图宾根,1986年,第7-17页。)。如果说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雅斯贝斯是存在哲学的话,那么海德格尔的思想则是关于存在的问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追问存在。于是存在一般被理解为海德格尔的主题。马科斯-米勒指出:“对于海德格尔而言,只有一个哲学题目:不是人和生存,而只是存在。”(注:M·米勒:《当代精神生活的生存哲学》,海德堡,1958年,第13页。)这意在划清海德格尔和哲学人类学以及其他关于人的生存理论的界限,并使海德格尔的思想建立和西方哲学史的联系,因为只有存在问题而不是人的问题才是形而上学的根本之所在。 但是一般地讨论存在问题并不能切中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这促使人更深入地探索海德格尔追问存在问题的独特性。比梅尔认为:“如果我们试图切中海德格尔问题的核心的话,此核心使其思想富有生命并让其追寻永不停止,那么它将是令人吃惊的,即,此核心乃双重的。它是追问存在,同时也是追问无蔽。”(注:比梅尔:《海德格尔》,汉堡边的兰贝克,1973年,第35页。)这里所谓的无蔽就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真理。比梅尔进一步说明:“我们认为,海德格尔的主导思想是双重的,即追问存在和追问真理。这种双重性特别地在一句话中显现出来:‘真理的本性是本性的真理’。”(注:比梅尔:《海德格尔》,汉堡边的兰贝克,1973年,第78页。)这种双重性是同一的,因为它将存在和真理聚集一起,而这又凭借于海德格尔将认识论的真理置于存在论的真理这一本原的基础之上。 如果说海德格尔思想主题能够得到确定的话,那么他又是如何在其漫长的思想道路上予以完成的呢?珀格勒将海德格尔的思想解释为一条道路:“海德格尔的思想必须理解为一条道路,但不是作为一条很多思想的道路,而是作为一条限定于一个且唯一的思想的道路。对此思想家希望着,他‘一旦如一孤星立于世界的天空’,‘走向一星,如此而已’(源于思想的经验)。”(注:珀格勒:《马丁—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普弗林恩,1994年,第8页。)这个唯一的道路正是走向存在的道路,因此思想就是存在的思想。不过这并不排除海德格尔思想的转折,因为海德格尔指出,向前也会是向后,于是思想的前进也可能是回溯,亦即返回存在的本原之地,从而行走于同一途中。 但更多的人将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区分为前期和后期。理查得森认为,海德格尔的转变为“从此在到存在”和“从存在到此在”(注:理查得森:《从现象学到思想》,海牙,1963年,第25、209、322页。)。这样一种划分比较简明,但是过于粗略。对于这一转折,存在不同的看法。许多人将它视为肯定性的,因为海德格尔只是在后期才真正形成了自身的思想结构。比美尔认为,后期海德格尔并不比前期海德格尔更少现象学的意味,只是他在这一时期的研究范围已超过了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现象学(注:比梅尔:《海德格尔》,汉堡边的兰贝克,1973年,第111页。)。与此相反,伽达默尔表达了否定性的看法:“海德格尔随后又完全抛弃了解释学的概念,因为他看到了这个概念不能使他走出先验思辨的范围。这样,他的哲学本来试图通过他所谓的转向来回避先验的概念,便越来越陷入表达方面的困难之中,以至众多读者认为他的哲学中诗意多于哲理。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挑战》,《国际哲学评论》,第151期。)这在于伽达默尔固守于海德格尔的早期思想,而不能找到理解晚期海德格尔的通道。博德尔在现代思想的整体框架内解读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对于现代的思索而言,整体是世界,历史和语言,这区分于形而上学的整体:上帝,世界和灵魂(注:博德尔:《现代的理性结构》,弗赖堡—慕尼黑,1988年,第31页。)。与此相应,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应区分为一条道路中的三个阶段,亦即世界性,历史性和语言性(注:博德尔:《现代的理性结构》,弗赖堡—慕尼黑,1988年,前言。)。这吻合于海德格尔自身对于自身思想的划分,也就是从意义(世界)到真理(历史)再到地方(语言)。对于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和分期的讨论又始终和对他的一些的基本问题的研究联系在一起。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批评,分析哲学的批评和解构哲学的批评。其间差异之大,几乎无法对话。 二、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批评之一:一般特征 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批评是西方海德格尔研究者的一般视角,尤其在当代德国哲学界更是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