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及开腹阑尾切除术比较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腹腔镜及开腹阑尾切除术比较分析【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的优缺点,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优越性及手术技巧。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外科收治的80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与80例开腹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医疗费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开腹组。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时间更短,医疗费用更低,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安全、美观、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较适合于单纯性及化脓性阑尾炎。术中掌握好适应证,对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包裹及阑尾周围脓肿还是以开腹为宜。?
【关键词】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传统开腹手术; 比较
??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切除是治疗阑尾炎的根本办法。自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临床开展以来,传统开腹手术受到挑战。本文收集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09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阑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优缺点,现结合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年龄、性别及伴随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160例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腹腔镜组80例,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15~75岁,平均36.5岁;三孔法完全腹腔镜下手术29例,两孔法腹腔镜协助阑尾切除术51例。开腹组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6~79岁,平均35.6岁。依据疼痛性质及发病时间,术前基本确定其病理类型[1]。小儿及老人合并心血管疾病不能耐受气腹而选择开腹手术者,不纳入此比较之列。?
1.2 手术方法 开腹手术按常规程序,一般在硬脊膜外麻醉下,采取右下腹麦氏点(McBurney)切口或右下腹经腹直肌探查切口,寻找到阑尾,处理阑尾系膜,切除阑尾并根部荷包或“8”字缝合包埋。清洗腹腔,根据腹腔炎症及渗出情况放置引流。?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分为三孔法完全腹腔镜下手术及二孔法腹腔镜协助下阑尾切除术。完全腹腔镜下手术一般选择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于脐轮处打孔,置直径?1 cm?套管,放腹腔镜镜头,探查腹腔,建立气腹。在左下腹反麦氏点及耻骨上3 cm处各置入0.5 cm套管,进操作器械。找到阑尾后提起,于阑尾根部用分离钳分离并贯穿系膜,从贯穿孔带进4#丝线结扎系膜两道,包括阑尾动脉。紧贴阑尾剪切阑尾系膜,于阑尾根部0.5 cm处以4#丝线结扎阑尾两道,在距结扎线0.5 cm处切断阑尾。注意避免腹腔污染,从标本袋于10 cm套管中取出阑尾,必要时也可从0.5 cm戳孔处放置引流。对于体型较瘦及阑尾和盲肠活动度较大者,可采用两孔法腹腔镜协助下阑尾切术,因手术时间短,麻醉选择可用硬膜外麻醉。第一孔于脐轮处用来放置腹腔镜进行观察,第二孔在腹腔镜明视下放于阑尾根部水平,以抓钳抓住阑尾头部及系膜,拖入麦氏点10 cm套管,释放气腹,将阑尾连同套管一起拉出腹腔,在腹壁外用传统手术方法切除阑尾。术中注意避免切口污染,同时,拉出阑尾时先回纳拉出的盲肠,避免切除阑尾后回纳困难。放盲肠于原位,重建气腹,观察手术野,关闭穿刺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2]。?
2 结果?
2.1 一般指标比较结果见表1。?
2.2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见表2。?
2.3 完全腹腔镜组术中有3例中转开腹,其中2例因腹腔粘连戳卡损伤肠管及系膜,另1例系穿孔性阑尾炎形成包裹。?
3 讨论?
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治疗阑尾炎的经典成熟术式,是可靠而有效的金标准手术方法。自开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以来,其微创的特点对传统开腹手术有较大的冲击,也引起业内同行及患者的争议。有人认为开腹手术切口仅4~5 cm,是小手术,且明视下操作,手术时间短,创伤不大,似没必要进行腹腔镜手术。但腹腔镜手术切口隐匿,最大切口仅1 cm,愈合后外形美观。戳孔是以戳卡撑开,避免了神经丝的损伤,术后皮肤麻木感不明显。对于肥胖患者,由于腹腔镜器械是长杆操作,不怕肥胖,更彰显出其优越性。传统开腹手术由于切口小、手术野暴露有限,无法进行全面探查,以致于误诊率及阴性切除率高达20%~30%[3]。而腹腔镜视野广阔,可依据需要调整术野,可作全面的腹腔探查,故对于术前诊断不明的右下腹痛患者,可于术中发现病灶而明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治疗,大大地提高了此类患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避免误诊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及医生的麻烦。?
从笔者对160例阑尾炎患者开腹手术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