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四章18034幻灯片.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2 短期生产函数: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可变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 6 随着L的增加,TP先以递增的比例增加到达A点后,以递减的比例增加到达C点,此时TP最大。之后,随着L的增加,TP开始下降。AP最初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增加,到达E点,AP最大,之后,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下降。 * 生产的三阶段 第Ⅰ阶段:原点到AP最高点。即平均产量最大值以左。此阶段,MP始终大于AP,从而TP和AP都是递增。说明K与L的比例不合理,与L相比K过多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增加L的数量,就可以增加AP,提高效率。厂商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 第Ⅱ阶段:L2——L3之间,即平均产量最大点到总产量最大点之间。 在此阶段,总产量继续以递减的比例增加并达到最大值。AP则由最大点开始下降。MP则继续递减直到零。 第Ⅲ阶段:L3之后,总产量开始下降,边际产量为负,是生产的不合理阶段,又称生产的绝对禁止阶段。说明增加劳动反而会减少总产量。 * 16 * 1、连结图中C/r与C/w这两点的线段就是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的纵截距为C/r,等成本线的斜率为:-w/r即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2、等成本线以内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A点,表示全部的成本用来购买该点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以后还有剩余。 3、等成本线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B点,表示用既定的全部成本购买该点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是不够的。唯有等成本线上的任何一点,才表使用既定的全部成本能刚好购买到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 4、成本与要素价格其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都会使等成本线发生变化。要么发生平行移动,要么发生转动。(请参看有关对预算线移动的分析) * 将厂商的等产量线和相应的等成本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就可以确定厂商的生产的均衡点。即既定成本下实现最大产量的最优要素组合点(如图) * 由于生产函数有短期和长期之分,相应地,成本函数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 * * 在长期生产中,生产要素的的投入比例可任意变动,生产规模不受限制,因此厂商可在任意产量水平上选择要素投入的最佳比例和生产的最低成本。 * 一般来说,在企业的生产规模有效到达的过程中,会先后出现内在规模经济与内在规模不经济(也可以称为企业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 LAC曲线与LMC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证明 d/dQ(LAC)=d/dQ(LTC/Q) =(LTC’·Q-LTC)/Q2 =1/Q(LTC’-LTC/Q) =1/Q(LMC-LAC) 由于Q>0 所以 当LMC<LAC时,LAC曲线的斜率为负,LAC曲线是下降的 当LMC>LAC时,LAC曲线的斜率为正,LAC曲线是上升的 当LMC=LAC时,LAC曲线的斜率为零,LAC曲线达到极小值点 * * * L Q TP=Q=f(L) L1 Q1 L2 Q2 C Q Q1 w·L1=C1 Q2 w·L2=C2 VC 成本曲线与产量曲线呈对称关系 * * Q L C Q . . . . . . AP MP AC AVC MC O O A a B b MC与MP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MP的上升段对应于MC的下降段;MP的下降段对应于MC的上升段;MP的最高点A对应于MC的最低点a。 AVC和AP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AP递增时,AVC递减;AP递减时,AVC递增;AP的最高点B对应于AVC的最低点b。 MC和AVC的交点与MP和AP的交点是对应的。 * * 四、 长期成本分析 * * (一)长期 长期(long run)是指厂商可以根据他要达到的产量调整其全部生产要素的时期。 因此,长期中一切成本都是可变的,没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 在长期成本函数中只有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之分。为了区分,一般在短期成本前加“S”,在长期成本前加“L”。 * * (二)长期总成本曲线 长期总成本: 长期中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的可能成本。长期总成本函数为:LTC=LTC(Q) LTC与STC有着密切关系: 长期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 * 图: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和长期总成本曲线 C Q O STC1 STC2 STC3 LTC Q1 Q2 Q3 a b c d e * * (三)、长期平均成本 概念:在长期中,每单位产量的平均成本。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两种推导方法:由LTC推导 和 SAC推导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