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学习文明礼仪 第1课 以礼相待 第3框《入乡随俗》说课稿 苏教版.docx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文明礼仪第1课以礼相待第3框《入乡随俗》说课稿苏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2024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文明礼仪”第1课“以礼相待”第3框《入乡随俗》。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尊重他人习俗的重要性,学会在交往中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以文明礼仪展现个人素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循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文明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提升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的素养,增强文明交往的能力,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入乡随俗”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体包括:
-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风俗习惯,例如,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节日和习俗,如藏历新年、回族的开斋节等。
-认识尊重他人习俗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尊重他人习俗可能带来的后果,如误解、冲突等。
-学会在交往中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例如,在参观少数民族地区时,应遵循当地的礼仪规范,不随意拍照、不触摸禁忌物品等。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将“入乡随俗”的原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具体包括:
-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性,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并尊重与自己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例如,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某些行为被视为不礼貌或禁忌。
-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入乡随俗”原则,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中识别并采取恰当的行为,例如,在课堂上模拟一个场景,让学生讨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聚会中,应该如何表现以显示对主人的尊重。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和实践,提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的能力,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交往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讲解“入乡随俗”的概念和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方式。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场景,通过实践体验“入乡随俗”的原则,增强理解和记忆。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图片和视频,直观地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使用案例研究,分析不当行为导致的后果,加深学生的认识。
4.安排小组项目,让学生自主探究某一特定文化的习俗,并在班级分享,以此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入乡随俗》。请大家先思考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二、新课讲解
1.讲解“入乡随俗”的概念
-请大家打开教材第1课第3框《入乡随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指的是在进入一个地方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要尊重并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
2.分析“入乡随俗”的重要性
-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呢?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尊重他人习俗可以减少误解、避免冲突,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举例说明“入乡随俗”的实际应用
-下面,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看看在哪些场合我们需要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例子1:当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时,应该如何表现以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例子2:在与外国朋友交往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礼仪?
4.学生互动:讨论“入乡随俗”的具体做法
-现在,我想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的?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三、案例分析
1.呈现案例
-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请大家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的。
-案例内容:小明去西藏旅游,他在当地参加了一个藏族家庭聚会,以下是他的所见所闻。
2.学生分析
-请大家根据案例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小明在聚会中注意到了哪些藏族的风俗习惯?
-小明是如何遵循这些风俗习惯的?
-小明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总结案例分析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交往中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可以增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友谊,促进和谐相处。
四、实践演练
1.角色扮演
-现在,我想请大家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场景。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他组员扮演与他们交往的角色。
2.学生演练
-请大家在角色扮演中,注意运用“入乡随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