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小学生志愿活动的德育教学设计.docx
2024-2025学年小学生志愿活动的德育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关于小学生志愿活动的德育教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些观念和规范应用到实际的志愿活动当中,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1.介绍志愿活动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志愿活动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分析小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适宜方式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参与志愿活动。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应用到志愿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4.通过实际案例分享,让学生了解志愿活动的具体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5.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学生应积极投身志愿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聚焦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公民道德素养。具体包括:1.提升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志愿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3.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在志愿活动中,个人利益应服从于集体利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4.通过志愿活动的实践,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志愿活动的概念和意义,认识到参与志愿活动的重要性。2.掌握小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适宜方式和注意事项。3.学会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应用到志愿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4.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志愿活动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志愿活动中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2.如何在志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质。3.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解决办法: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志愿活动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对参与志愿活动的认识。2.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通过分享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4.设置模拟志愿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5.提供思考题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学生座位表
-教学课件和教案
-志愿者服务手册或相关宣传资料
-笔记本和笔(供学生记录使用)
课程平台:
-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如学校官网、教务系统等)
-班级微信群或学习群(用于发布通知、分享资源等)
信息化资源:
-相关在线志愿者服务平台(如志愿北京、志愿中国等)
-志愿者活动新闻报道或纪录片
-网络文章和论文(关于志愿者服务的理论和实践)
教学手段:
-讲授法:用于讲解志愿活动的概念、意义和注意事项
-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志愿者活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小组讨论法:用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用于模拟志愿者活动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
-反馈与评价: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提高学生反思和改进的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志愿者服务相关的视频、新闻报道和案例分析,要求学生了解志愿活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你觉得志愿活动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好处?”、“如何确保在志愿活动中既帮助了他人也保护了自己?”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和疑问。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观看视频、阅读报道和案例,记录关键信息。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思考结果和疑问提交给教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志愿活动的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分享资源,便于学生获取和提交预习成果。
-作用与目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初步了解志愿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课堂讨论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