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工作面收作期间灭防火技术.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采煤工作面收作期间防灭火技术
吴克诚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安徽淮南232096)
摘 要:介绍了采煤工作面收作期间的综合防灭火技术途径,对采煤工作面停产后不能及时封闭
可能引起自然发火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防止自然发火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各种防范
措施。对有煤炭自然发火倾向性的矿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收作面;综合措施;防火效果
中图分类号: TD75+ 2.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 - 496X (2007) 01 - 0015 - 03
1 工作面概况
1261 (3)工作面位于淮南潘三矿西一采区第六
条带,工作面西临西一回风煤下山,东接近中央边界
煤柱,北邻F1251断层,工作面走向长1 140 m,倾斜
长170 m,煤厚为3. 8~4. 7 m,平均煤厚4. 2 m;顶
板为泥岩与13 - 2煤组成的复合顶板,厚度为2. 8
m,其中13 - 2煤为0. 9~2. 1 m;底板为泥岩,工作
面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
板,采高3. 8 m,局部地点丢0. 3~0. 9 m的顶煤,正
常回采期间月推进度在130~160 m。
工作面所在的13 - 1煤瓦斯含量为9. 2 m3 / t,
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高达42. 5 m3 /min,瓦斯涌出
不均衡系数为1. 47。为有效地防治工作面瓦斯,确
保安全回采,采取了高风量、强抽放措施,工作面配
风量1 800 m3 /min ,实际最高风量达2 270 m3 /min;
采用以后退式高抽巷抽放为主,辅以工作面上风巷
边孔抽放和老空区埋管抽放相结合的方法,抽放平
均瓦斯浓度分别为44. 4%、67%、4. 8% ,工作面平
均抽放瓦斯浓度为27%左右,平均抽放纯瓦斯量达
33. 6 m3 /min,混合抽放量为124. 4 m3 /min,抽放负
压为0. 022~0. 049 MPa。工作面从2004 年11 月
28日开始回采, 12月16日首次在地面抽排泵内发
现CO,于2005年6月23日停产收作,在回采的全
过程中, CO一直控制在(45~80) ×10- 6。13 - 1与
13 - 2煤均为易燃- 极易自燃煤层,自然发火期分
别为1~3个月和3个月。
2 收作封闭期间自然发火原因分析
(1)工作面推进速度减慢,自然发火带相对固
定在某一区域。为确保工作面顺利收作,抵御西一
回风煤下山与工作面之间的应力叠加,从工作面距
收作线25 m开始加强上下风巷管理及工作面联索
联网工作,且逐渐减慢工作面推进速度。1261 ( 3)
工作面最后20 m的回采时间达11 d,折合月推进度
仅54 m,停产至工作面封闭时间间隔达4. 5个月,
使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带长期稳定在某一特定区域。
(2)工作面及附近采空区浮煤增多。1261 ( 3)
工作面收作带处13 - 2煤厚达1. 1 m,距离巷道顶
板仅0. 8 m,为有效管理顶板,采煤队采取了留顶煤
0. 5~0. 8 m,降低回采高度逮顶的措施,使采空区内
的浮煤量增加70%以上,以__________致参与自燃反应活动的
煤量增大,加速了采空区的自燃发热。
( 3)上下风巷及上下隅角顶板浮煤增加,裂隙
(6)注水后比注水前各处粉尘浓度均降低。煤
层注水在综合降尘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综合降
尘中呼吸性粉尘最大提高到61. 4 % ,全尘最大提高
到70. 6 %。
但是本次煤层注水压力低,造成注水后,煤的全
水分含量随掘进进尺增加而降低,粉尘浓度也随掘
进进尺增加而增加,因此,为了提高注水降尘效果,
应提高注水压力并添加湿润剂(洗衣粉、洗洁净等)
增加煤的湿润性。
作者简介:何正勇( 1969 - ) ,男,江苏东台人,安徽淮南
矿业集团潘三矿通防科科长,长期从事“一通三防”技术及
管理工作,并已发表论文多篇。
(收稿日期: 2006 - 06 - 28;责任编辑:王福厚)
技术经验 煤矿安全(2007 - 01) ·15·
带增长增宽,上下风巷及上下隅角处自然发火危险
性增强。在工作面收作期间,由于工作面切眼与上
下风巷之间联巷距离较近,上风巷口与联巷之间距
离仅25 m,下风巷口与联巷之间距离仅33 m,上下
风巷、上下端头直接受巷道与采动压力双重叠加作
用,使顶板碎裂带增大,巷道碎裂圈增加,巷道断面
缩小。上风巷断面由原来的12. 4 m2 缩小到2. 3
m2 ,宽度由原来的4. 1 m下降到1. 4 m,巷道高度由
2. 4 m下降到1. 5 m。工作面停产时,风压分布情况
为,下风巷口与上风巷口之间的总风压为1 128 Pa,
其中下风巷口与下隅角之间风压差为364 Pa,工作
面上下隅角之间风压差为384 Pa,上隅角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