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的途中跑教学设计.docx
《短跑的途中跑》的教学设计
张祠中学 闫玉军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为宗旨,树立“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情感体验”为指导思想。抓住学生兴趣的激发点,融入“自然分材”和张祠中学的教学模式,利用一些生活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觉、轻松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意识,满足其生理、心理需要和亲生体验欲望。
本节课推陈出新,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创造性地为一堂课设立了一节以游戏的方式学习和掌握短跑的途中跑的教学;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培养其兴趣的同时,使其对途中跑的技术动作近一步掌握,同时发展学生的耐力和协调性;使其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益处,增强其信心和坚持锻炼的决心,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的习惯,培养学生集体凝聚力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让同学们掌握途中跑的技术技能;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教学;
通过互助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分析、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为主,老师只做引导。
利用所学知识,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由学生对某种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进行归纳和整理,并进行讲述和总结,锻炼表达能力,实现知识共享,拓展知识面,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实际教学,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游戏的学习,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途中跑的基本技术要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学会在教学中进步,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
教学难点:途中跑的基本姿势在实际中的应用。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还不能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一些科目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身体素质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学生学习上比较被动,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热情,彻底释放学习上的压力。所以本该朝气蓬勃的同学们在体育课上也略显低迷。
初一学生年龄一般集中在12-14岁,正是思维活跃;身体快速成长;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时期,但同时逆反心理也最强。如果这个阶段体育锻炼跟不上或是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种情况,结合《自然分材》的新思路,整节课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动作要领,在实践中掌握基本技术动作。
三、教学策略
本课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线,时时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线,教学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主动体验。在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体验合作交往,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谦让、助人为乐;教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途中跑是短跑技术教学中的重点,是短跑中距离较长的一个部分,是学生取得较好成绩和锻炼效果的主要阶段。通过前一阶段的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的学习,同学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而本次课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较高难度的学习课。以“动作、造型的协调和自然,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学习目的而开展的研究性课型。
本节课以游戏为整个教学流成,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并掌握途中跑的基本动作要领,并在实际中正确的运用。
四、教学流程1、情景导入
展示画板目的: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在感官上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百米飞人博尔特的比赛图片,导出短跑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短跑的途中跑技术要领。
小组长带领各小组做准备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勇于展示个人风采的勇气。2、情景展开
(1)障碍接力跑游戏:通过同学们自己设计和布置的场地,获得心理上的准备与适应,并在不断克服障碍物的过程中,提高自尊与自信;同时在比赛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腾空和加大学生的步幅;在比赛过程中不但对取得胜利的小组给予鼓励,而且对虽然没有取得比赛的胜利,但仍然奋勇拼搏,坚持跑到最后的小组,对这种高尚的体育参与精神,同样给予鼓励。
两人两足跳接力比赛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集体合作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加强学生下肢力量的锻炼。
两人背靠背夹球游戏:在游戏中纠正学生的不良跑步姿势,正确学习途中跑的基本身体姿势,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