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克拉玛依演义〔我喜欢文章〕.doc

发布:2017-06-07约6.3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刘宵风初识九级风 小商店足迹遍油田 潘和忠夜奔百口泉 服务业今昔两重天 “流动商店”来到边远的生产一线。  2008年8月,市民在中国银行办理存储业务。 记者 戴旭虎 摄   当时,刘宵风是自治区贸易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   刘宵风直奔黑油山   这年,刘宵风三十出头,得令后便直奔克拉玛依。   那年4月,克拉玛依已有了一个黑油山门市部。门市部主任是郝喜祥,副主任是韩满全,此外还有6名员工。门市部设在一个面积约70平方米的地窖里。营业间、办公室、宿舍全在这个地窖里,而大米、面粉、食油、烟酒等货物都堆在露天。   刘宵风刚到的那天晚上,正找郝、韩二人了解情况,突然一场9级大风刮起来,狂风夹杂着石子,敲打着窖顶,因为“噪音”太大,他们不得不扯着嗓子喊着交流,搞得开会跟吵架一样。   黑油山脚下的环境自然无法跟乌鲁木齐相比,但是,刘宵风带领大家,保障石油工人物资供应的热情不减。   每人每月6公斤肉   那时,克拉玛依的肉食供应要从300公里之外的塔城、阿勒泰,甚至还要到700多公里以外的伊犁组织货源。由于无冷藏设备,加上车辆又少,所以他们到货源地将羊买好后,赶着羊群一路吆喝到克拉玛依。到克拉玛依之后再当天屠宰、当天供应。   等把羊赶到克拉玛依时,那些本来膘肥体壮的羊,早已是体瘦毛长了。   为此,刘宵风带领大家前往塔城和自治区食品公司,请求他们在托里牧区让出一片牧场。自治区食品公司和塔城的领导很痛快地将一片可以周转一万头羊的牧场让给了他们。   刘宵风安排黑油山门市部工作人员薛福明当了牧场场长。薛福明干得很是卖劲,常年奔波在塔城、阿勒泰、伊犁辽阔的草原上组织货源,然后再把羊赶到牧场育肥上膘。   刘宵风后来在一篇回忆录中说:“那时,平均每人每月是6公斤以上的肉食,超过了当时经济发达国家法国的肉食消费水平。”   全力保证蔬菜供应   一次,自治区商业厅厅长柴汉生前来黑油山检查商业工作,他对刘宵风说:“小刘啊,过去我们在太行山打游击,由于战士们吃不上蔬菜,得了夜盲症,严重影响了部队夜行军。从现在开始,你们要经营蔬菜,这比肉食还难,你们要好好计划组织一下。”   柴汉生的话说到了刘宵风的弱项。因为刘宵风从没有搞过蔬菜经营。   那时,克拉玛依按计划是人均每天半公斤蔬菜,除去25%安全系数,应保证每人每天吃400克蔬菜。但是,由于生产、收购、调运、保存等各个环节存在诸多困难,不可能保证平衡供应。   后来,刘宵风他们到农七师车排子团场进行协调,该团场派人进驻克拉玛依进行蔬菜供应。同时,他们还组织干菜货源,使克拉玛依蔬菜供应的紧张局面有所缓解。   1957年秋天,刘宵风又与克拉玛依矿务局副局长胡树津到农七师和师领导协商,请他们在安排生产时,下达蔬菜播种指标,从而保证了克拉玛依的菜源。   发加急电报调运饮料   矿建初期,克拉玛依用水极为紧张。几千人的生活用水,都要开汽车到中拐去拉,有时不得不采取限制用水的办法。   因为水不够喝,1956年8月的一个晚上,一批一批工人来黑油山门市部采购汽水,不到一小时,100多箱汽水全部卖完。刘宵风他们赶紧发加急电报到乌鲁木齐,调运饮料,扩大库存,另一方面加强瓜菜调运。   吃喝的问题基本解决了,那么穿和用呢?刘宵风观察到,每到冬天,克拉玛依不管男女都要穿一双毡筒。对女职工来说,那种小足尖轻型毡筒特别受欢迎。为此,他及时组织货源,加大了小足尖型毡筒的供应。   此外,他们特别注重小商品的供应。一次,矿务局召开党委会,有人反映,女职工因为买不上卫生纸,经期只好使用报纸,有时甚至用水泥袋纸,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这个意见反映给刘宵风他们,刘宵风赶紧与住在乌鲁木齐的采购员联系,拓宽货源渠道,保障卫生纸的供应量。   事后,大家称赞他们:“组织货源快,解决问题快,真是大家的贴心人啊!”   “流动商店”送货到油田   在刘宵风等人的努力下,1956年年底,商业基建项目陆续交工,克拉玛依先后建成了天山、准噶尔、三八、乌尔禾门市部和东风汉餐、民餐两个饭馆,同时还建起了缝纫、理发、照相、修表等门市部和屠宰场、菜窖、冰窖、民汉职工食堂等。   他们从四川调进一批干部和有缝纫、照相、理发等技术的职工,并从乌鲁木齐招收了一批厨师,这样,克拉玛依商贸系统聚集了470多名员工。   门市部多了,队伍壮大了,克拉玛依商贸业喊出“石油生产到哪,商业服务到哪”的口号,同时在吃、穿、用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内容,将一辆防尘车改装成商业流动服务车,配备5名职工,经营百货、食品、蔬菜三大类500多种商品,对20多个边远生产点进行定期、定点巡回服务,被广大石油职工亲切地称为“流动商店”。   商贸业打破“大锅饭”   1958年,克拉玛依商业局成立。当时,商业局管辖独山子、乌尔禾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