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油城展文明新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克拉玛依---油城展文明新姿
2011年12月20日,在14个地级“全国文明城市”中,克拉玛依市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了克拉玛依各族人民多年的夙愿。这是一个值得40万油城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为之奋斗了15年的目标如今变成了现实。
克拉玛依市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石油城市。半个世纪以来,克拉玛依人发扬石油人矢志不渝、勇于争先的精神,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坚定不移地朝着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迈进,把一座坐落在戈壁荒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的工矿城区,打造成环境质量优良、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净、基础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被誉为祖国西北疆域一颗璀璨的明珠。
早在1996年,克拉玛依市就明确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并配套出台了《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总体方案》和年度实施意见,运用系统论和工程学原理,创造性地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核心工程、形象工程、育才工程、繁荣工程、温暖工程、平安工程。每项工程每年都确定几个精神文明建设大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来带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六大工程”运行10年来,成功地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2年,我市首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实现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新跨越,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中央文明办制定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标准,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创造和谐,各类创建活动常年不断,广大市民深切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现实好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2011年,克拉玛依在全面回顾和总结多年创建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寻找自身的不足,不断反省自我,正视差距,变压力为动力,不气馁、不懈怠,不言弃,始终把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上,放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问题上,得到了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我们重点解决了历年测评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创建方案。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各类创建活动。签订了以主管副市长为责任人的目标任务书,逐条落实考核指标,年初安排部署,年中调研指导,年底检查考核。坚持把创建工作与领导业绩相挂钩、与考核兑现相配套。市直各部门、人民团体和各个区,驻市各单位主动承担创建工作指标,发挥优势,互相配合,建立起上下贯通、全市联动的责任体系,实现了创建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15年来,克拉玛依市万众一心,在各个领域奋勇争先,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并三次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今天,我们终于成功了!这是全体市民共同拼搏的成果,这是全体市民心血汗水的结晶!
可以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这15年,是克拉玛依全体市民所受实惠最多、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这15年来,无论市委领导怎么变更,班子如何调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目标始终没有改变,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管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通过常年积累,促进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向宽领域、深层次方向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是营造了人人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浓厚氛围。大面积、大纵深、广角度、长年累月的宣传造势,在全市上下营造了人人关注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浓厚氛围。创城工作成为老百姓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创城活动成为老百姓最乐于参与的活动。
二是植入了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和谐理念。紧紧围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凸现亮点”的创建思路,重点整治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打击黑车营运、治理车辆乱停乱放、规范“五小”行业,实现了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的新突破。大力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条件,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和心理服务,凸显了文明创建工作的新亮点。各族市民尝到了创建的甜头,得到了实惠,“为民创建,惠民创建”的和谐理念已经根植于人心。
三是探索了适合油城特点的创建机制。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初步探索了一种适合油城特点的创建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联席创建制度、创建工作督察问责工作制度、创建动态定期发布制度、交叉互测制度、每周工作点评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应用而生,形成了一整套切合油城实际、行之有效的创建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四是形成了奉献互助友爱的文明风尚。常年累月大规模的舆论宣传造势,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促进了市民素质的大提高。横穿马路的少了,劝导他人遵守文明行为的多了;车辆乱停乱放的少了,遵守交通秩序的多了;在公交车上不主动让座的人少了,助人为乐的人多了。中央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积极投身文明创建活动,绝大多数单位登记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了职工总数的20%,部分单位达到了8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