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教案第6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7
第6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运输与分配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韧皮部装载与卸出及其机理;了解有机物运输的途径、速率和溶质种类,以及同化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韧皮部装载与卸出
教学难点:韧皮部运输机理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王宝山主编、刘萍等副主编,植物生理学,科学出版社,2004.1
2.李合生主编,现代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3.王忠主编,植物生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本章讲授内容:
第一节 有机物运输的形式、途径、方向和度量
一、有机物质运输的形式
1.收集韧皮部汁液的方法:蚜虫吻针法
用蚜虫吻针法收集筛管汁液
① 将蚜虫的吻刺连同下唇一起切下;
② 切口溢出筛管汁液;
③ 用毛细管汲取汁液
2.韧皮部汁液的成分
韧皮部汁液分析结果表明:韧皮部汁液干物质占10-25%,其中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余为蛋白质,氨基酸、激素和一些无机离子。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在筛管中糖通常总是以非还原态进行运输,这可能是因为糖的非还原态形式的反应活性低于它的还原态形式。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筛管中最主要的非还原糖是蔗糖,筛管中蔗糖浓度可以达到0.3到0.9M,可以占干物质的90%。除了蔗糖之外,蔗糖还可以与半乳糖(galactose)分子结合形成其他化合物进行运输,如棉子糖(raffinose)是蔗糖结合一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水苏糖(stachyose)是蔗糖结合两分子半乳糖的化合物,毛蕊花糖(verbascose)则由蔗糖和三分子半乳糖组成。在筛管中运输的还有甘露醇(mannitol)和山梨醇(sorbitol)等糖醇。
在韧皮部进行运输的还有其他的有机物(10%):
含氮化合物:主要是氨基酸及其酰胺形式,特别是谷氨酸、天冬氨酸以及它们的酰胺,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
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都可以在韧皮部进行运输。虽然生长素可以在木质部进行极性运输,但是长距离的激素运输至少部分是在筛管中进行。
核苷酸、蛋白质和RNA等。筛管中还有一些与基本的细胞功能相关的蛋白质,例如进行蛋白质磷酸化的蛋白激酶、参与二硫化合物还原的硫氧还原蛋白、降解蛋白质的泛素、指导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等等。
无机离子:有钾、镁、磷和氯,但是硝酸、钙、硫和铁则存在较少。
3.以蔗糖为主要运输形式的原因。为什么有机物的运输以蔗糖运输为主?
1)高的水溶性(0 –100ml-179g) ,有利于在筛管中运输;
2)非还原 糖,化学性质稳定,运输中不易发生反应;
3)很高的运输速率(107 cm/h );
4)能量优于葡萄糖。(2分子葡萄糖氧化产生72 ATP,1分子蔗糖氧化产生 71 ATP。)
二、有机物质运输的途径
维管系统是专门执行运输功能的输导组织,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贯穿植物全身。
有机物的运输途径是由韧皮部担任的。
证明有机物运输途径是韧皮部的方法:环割实验 (木本植物)
同位素示踪实验(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有机物的运输不仅包括器官之间的运输,还包括细胞内和细胞间的运输。
1.短距离运输
细胞内与细胞间的运输,距离仅几个微米,主要靠物质本身的扩散,原生质主动的吸收与分泌来完成。短距离运输可分为共质体运输、质外体运输及其交替运输。
在共质体内的物质可有选择的穿过质膜进入质外体运输;质外体内的物质在适当的场所也可通过质膜进入共质体运输。在共质体与质外体的替代运输过程中,常需要经过一种特化的细胞――转移细胞。
转移细胞(transfer cell)一种特化的薄壁细胞,胞壁与质膜向内伸入细胞质中,形成许多皱折,扩大了质膜的表面积。由于囊泡的运动,可挤压胞内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即所谓出胞现象。转移细胞位于短距离运输旺盛区域,能在质外体和共质体间进行高效率的物质交换。
2.长距离运输
1)筛分子和伴胞的结构
① 筛分子(sieve element)
P-蛋白(phloem protein)(被子植物)
存在形式:
在幼嫩的筛管分子中――P-蛋白为球形或纺锤形,称为P-蛋白体(P-protein body)。
在成熟的筛分子中――管状或纤维状的结构。
合成:在伴胞中进行合成并通过胞间连丝转运到筛管分子。
功能:堵塞受伤筛分子的筛孔,防止筛管中汁液的流失 。
胼胝质(callose)
位于筛管的质膜和胞壁之间,是b-1,3 -葡聚糖,质膜上合成。
损伤和胁迫刺激胼胝质合成。
② 伴胞(companion cell)
筛管-伴胞复合体(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 complex, SE—CC复合体)
伴胞特点:胞间连丝和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