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发布:2017-04-24约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央;;赫鲁晓夫1953—1964;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描述了当时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迫切期望。信中写道:“……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我们已取得重大成就,但目前大家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不是为了自己。所有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绝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关键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瞧瞧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的数字感到高兴。但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中央; 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已经制成由苏联发射成功 。;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 苏联著名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到:“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 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 “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你对此怎样理解? 掘墓(作用): 赫鲁晓夫是第一个向斯大林模式提出挑战的苏联领导人,为了解决农业问题,他亲自狠抓农业,改变了旧体制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为苏联的农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活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守墓(局限): 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从整体上来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斯大林模式明显不适应的部分进行了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叛逆者。;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中央;⑴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外扩张、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使国家陷入困境;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以上材料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1991年苏联市场供应的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缺货;在200多种食品中,180多种缺货。许多大城市不得不实行凭票供应和限量供应。在物价暴涨、商品短缺的情况下,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达4100万人,占总人口的1/7,1990年达1/3。;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中央;材料二:由于经济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经济继续滑坡。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思考: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为什么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经济体制改革却仍然遭到了失败?; ;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同;异;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苏联改革的启示 (1)建设社会主义要从自身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切实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 (4)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5)制度的改革与更新也必须与时俱进,没有永远先进和一成不变的制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