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测试题:单元提升练(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版含解析.doc

发布:2018-05-03约7.75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单元提升练(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 1.(2017·河南洛阳模拟)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解析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6·辽宁大连模拟)1748年乾隆的一道上谕说:“浙西一带地方所产之米,不足供本地食米之半,全籍江西、湖广客贩米船,由苏州一路接济。”这反映出当时(  ) A.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 B.苏州已经成为交通枢纽 C.经济作物开始广泛种植 D.经济重心移至湖广江西 解析 江浙地区出现产业转型,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而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根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浙江所产的米不足供应本地人吃,并不能表明浙江失去其经济中心的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湖南益阳模拟)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1 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 A.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解析 题干材料“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 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 980处。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500余里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说明江南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较好,而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7·山东潍坊模拟)《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解析 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贵州模拟)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  ) 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解析 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7·安徽宿州模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耕牛的极度缺少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冶铁技术的落后 D.小农经济的局限 解析 小农经济的落后封闭,导致农具更新速度滞后,古代先进的科技成果,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6·山西重点中学考试)头饰,作为装饰性最强的首饰(包括发饰、耳饰和帽子),自古就被女子所喜爱。下图是秦泰轩珍藏部分古代头饰。从图片看我们可以知道(  ) A.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B.手工业处于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 C.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 D.首饰是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征 解析 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两种头饰制作的非常精美,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制作技术十分高超,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B项错误;头饰制作的非常精美说明手工业制作技术十分高超,也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故C项正确;首饰是古代身份地位的象征也与材料提供的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8.(2016·安徽百校联考)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 答案 C 9.(2017·江西南昌模拟)历史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