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儿童个案辅导.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三讲个案社会工作实务课程一儿童个案辅导分析 第一节:案例导读与个案通用过程一、农村贫困儿童个案 路生今年十岁,在镇中心小学读三年级。身体很瘦弱,经常穿着不合身的衣服上学,身上还有异味。同班的小朋友都排斥他,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路生经常给她起小名。路生尽管个子小,但是当听到同学叫他小名或者说自己父母的时候就与同学打架,最后每个小朋友都对路生敬而远之。 路生的名字得来是因为路生的妈妈在大路上生了路生。父亲李生一直以来贫困,50多岁才娶了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路生的妈妈,并生下了路生和弟弟(今年8岁)两人。目前路生和父亲还有93岁的奶奶住在一起。 社工在当地开展助学过程中,老师向社工转介了路生的个案,希望社工能够向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社工进行入户探访,来到路生家中,一家五口住在瓦房中,整个家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灯和一个电饭煲,整个屋子散发着浓重的霉味。一家人靠政府每月120块的救济金度日,加上父亲几年前摔伤,最近腿脚肿胀,一家人的起居饮食只能靠93岁的奶奶偶尔煮一顿饭,所吃的菜也一直是煮的。 路生的妈妈因为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在路生的父亲摔伤走动不便后便被所在屋子里面一直不放出来,房间很是阴暗潮湿。平常的吃食物就通过一个盘子递进去。路生的爸爸不肯给社工打开房门,所以至于路生妈妈的情况如何,社工也只能听李生表达含糊的描述。小兄弟两一直以来不敢走过妈妈所在房间,兄弟两的表述是,自己听到里面的吼声自己就很害怕。 路生的爸爸有两个哥哥,一个离开本市一家人到外地工作,一般一年回来几次看看母亲,也会给他们家一些帮助。另外一个哥哥在村子里,但是年纪也比较大了,平时每天会煮些粥扛过来给奶奶吃。哥哥的子女年纪也大,所以平时和路生兄弟也沟通不到一块,只是有些时候让路生哥两到他们那边洗澡吃饭。 路生和弟弟对社工哥哥姐姐的到来似乎很是开心,兄弟两拿家里面各式各样的物品给社工看。 具路生父亲反馈,兄弟俩最近比较调皮,试过有一次,路生看到别的小朋友有自行车,自己向父亲说要买,父亲说没钱,就走过来抢。李生活动能力很差,最终被抢去,最后还是大伯赶过去制止才行。 案例分析 1、材料反应了路生存在哪些方面的困境? 2、材料反应了路生的需求有哪些? 3、要帮助路生,社工应该如何介入?请设计具体介入方案! 二、个案辅导分析步骤 (一)回顾个案工作通用过程 (二)个案分析基本步骤 1、通读案例,认真理解案例本身的事实,判断属于哪个实务领域的个案(儿童、老人、妇女、社区?); 2、根据服务对象的现状,联系该特定群体的需要,找出问题/困境,包括显在问题和潜在问题;确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3、分析问题的成因,选择相关的理论依据; 4、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提出介入策略要点或解决方法, 第二节:儿童个案辅导 一、概述 1、儿童定义: 12说——心理研究 14说——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18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2、儿童社会工作 以儿童为对象,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工作 二、儿童辅导相关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性发展理论(P223) 1.口唇期——0-1岁——缺乏呵护的婴儿 2.肛门期——2-3岁——对行为的控制 3. 性蕾期——4-5岁——恋父、恋母情结 4. 潜伏期——6-12岁——排斥异性建立同性的认同 5. 生殖期——12岁以后 (二)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 第一阶段:0---1.5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母亲的关爱在此阶段尤其重要。 第二阶段:1.5---3岁。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的习惯外,因为活动能力增强,还渴望探索新的世界。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第三阶段:4----5岁。主动性对内疚。活动范围扩大,自主探索。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 第四阶段:6---12岁。获得勤奋、有能力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立。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约至50岁,生育对自我专注 。 第八阶段:老年期(成年晚期),自我完整对失望。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 (12岁以后)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如哭啼、吮手指、视听反应等;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