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三章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ppt

发布:2019-01-22约1.03万字共6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患儿离开人世后,应允许父母在床边多停留些时间,给予最后的照顾;安排一个安静的地方,使父母发泄悲痛的情绪,并给予适当安慰。 (三)儿童抑郁症 (II) (2) 慢性抑郁症: 由于缺乏母爱、受歧视、受虐待等原因所致。起病慢, 可有胆小、不和群、学习成绩下降、食欲不振和消极观念。护理需要家庭配合。 (3)隐匿性抑郁反应: 由于家庭不和睦, 孩子常常成为父母的出气筒。表现为抑郁情绪、违拗、破坏甚至违法行为, 伴有躯体不适的诉说。心理测验可佐证。心理护理:倾听患儿的诉说, 给予心理支持。治疗:常用三环、四环抗抑郁药物。 (四)儿童孤独症(I) (1)概述 最早由Kanner(1943)描述此病, 多数3岁以前起病, 是婴幼儿期间特有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的一种类型。 临床特征:极端孤僻, 人际交往障碍, 言语功能障碍, 与人缺乏感情联系, 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 刻板重复的动作行为方式。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国外患病率为0.02~0.13%, 男多于女(2.6~5.7:1) 。 (四)儿童孤独症(II) (2)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 单卵双生儿孤独症的一致性为90% 以上; 双卵一致性为24% 。本症患儿的同胞孤独症较正常人高3~4倍, 提示本症与遗传因素有关。 * 脑器质性因素: 本症患儿有围生期损害史,脑电图异常,癫痫发作较多见,少数病例CT头颅扫描提示脑室扩大。 * 神经生化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多巴胺活性下降, 伴有下丘脑功能障碍则可产生孤独症。 (四)儿童孤独症边(III) * 认知缺陷因素: 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关, 心理认知缺陷损害了孤独症患儿对他人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 导致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甚至对待人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常错误理解别人有意识的行为。 * 多种病因: 孤独症常与某种疾病同时存在,如脆性X综合征, 节结性硬化,肌营养不良,苯丙酮尿症,嘌呤代谢病,故认为孤独症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神经综合症。 (四)儿童孤独症(IV) (3)临床表现: * 社会交往障碍: 在婴儿期就表现极度孤独, 不与他人目光接触,不期待被拥抱,不愿与人贴近,对父母不依恋;回避交往, 与家庭成员及周围环境缺乏情感联系;当感到痛苦或受到伤害时,也不会寻求亲人的安慰,有时父母呼唤他的名字时,也毫无反应,不予理睬; 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巧,不能建立伙伴关系,缺乏情感反应及与人的情感交流,难以建立友谊。 (四)儿童孤独症(V) * 言语功能障碍:言语发育延迟或不发育,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差,对他人的讲话缺乏反应,无动于衷;不能用言语进行有效的交流,不主动提出话题或维持话题,常只顾自己说话,毫不在意对方是否在听,也不顾及周围环境及别人谈话的主题;有的患儿表现言语零乱、重复、毫无意义,严重者自言自语,可发出尖叫声或无法理解的音节;刻板言语或模仿言语很常见,有的患儿反复刻板地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字、讲一样的故事。 (四)儿童孤独症(VI) * 动作行为模式异常:拒绝改变重复的动作和姿势,日常行为重复、刻板,动作姿势特殊,不自然,表现为自身旋转、来回走动、转圈、重复蹦跳、击掌、做怪相;要求生活环境固定不变,如物体的摆放、行走的线路一成不变,否则表现烦躁不安、哭闹不休;有的形成仪式性、强迫性行为;常对某些物品表现出特殊的兴趣,过分依恋,如玩具、瓶盖等。 (四)儿童孤独症(VII) * 智能与认知缺陷:患儿大多存在智能障碍,40%~60%智力低于50,20%~30%高于或等于70;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减弱。个别患儿虽然智力低下,却有某种特殊能力,如极强的计算、背诵、机械记忆、音乐、绘画等能力,即“白痴学者”。另外,约有1/3的患儿出现癫痫发作。 (四)儿童孤独症(VIII) [病例介绍] 王某,男,6岁,因自言自语,孤独被动,动作刻板重复,由父母陪伴来诊。 患儿自幼孤独少语,几乎不与小朋友交往,常常自语,讲话重复、刻板,且重复周围人对他讲的话。对父母的关心及亲人的照顾缺乏明显的情感反应,如在1岁以前,当父母走近他时,表现无所谓,不会用相应的表情及姿势表示与父母亲近或拥抱;常独自入睡,表现安静,父母认为是孩子的性格文静、听话,未引起家长的注意;近2岁会走之后,仍表现疏远亲人,从不主动对父母表示亲近,表现胆小,躲避生人。常独处,重复单调的拍手,不时的来回走动,不参加同龄儿童的活动。自2岁起,父母开始认为孩子脑子有毛病,曾多次到综合医院做CT、 EEG、脑诱发电位等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儿童孤独症(IX) 4岁入幼儿园后,常独自玩耍,对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不予理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