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写作教学的思考——谈谈写作教学的三种意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一种高效阅读教学的模式。 第一,从课型上看,它基本上是一种无提问式的课型。课堂教学的时间主要由学生支配,教学线条简单,教师讲得很少。 第二,从训练的力度看,这是一种很有牵引力的大运动量的训练。学生被“写”这种“动力”驱使着,有目的地进入课文,有方向地钻研课文,在研读中,课文内容得到充分的理解,课文材料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从活动的综合性来看,写的训练是一种高强度的训练,既要写,又要联系课文,既要构思,又要修改。正是由于读写要结合,所以读、写、思的训练三者合为一体,撷取、综合、表达三者合为一体,教学效率由此而显现。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祯》的教学设计 (余映潮) 教师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一)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句话人物素描”。 (竺可祯,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跋涉的卓越科学家。) 案例7 (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祯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祯纪念词。 (细心的观察,翔实的记录,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著述,情系物候的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士出放出光彩。) (四)从课文中找出论据,并给论据配以能够支撑的论点。 1)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有成功的希望。2)钢笔式的温度表不知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布——滴水能穿石,铁柞能磨针。3)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的前一天,还坚持作气象记录——执着的追求是事业成功的保证。4)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成就—科学探索无比境。······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可是很多老师在指导读写结合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手,那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合点在哪里呢? 阅读种种书,写作种种文。 心理学家把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把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实践证明,“能理解”不等于“会运用”,“能理解”和“会运用”不能混为一谈。就像成年人学文言文一样,能读懂理解文言文的人很多,但能运用文言文表达的人却凤毛麟角。因为“理解”比起“运用”要容易得多。 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变 尝试 运用 独立 运用 可理解的 能运用的 消极语言 积极语言 语言的输出 语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而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 如何利用课文资源别具一格地设计写作教学? 思考与讨论: 《散步》感动人的原因?——真情实感——如何传到情感?——分歧法(通过分歧表现浓浓的亲情)——能否用分歧法来构思一篇作文——如《生日礼物》——虚构≠虚假 《散步》莫怀戚 《散步》感动人的原因?——真情实感——如何写出真情情感?——善于捕捉自己的动情点——你有没有被感动的事情?(叙述)——你被感动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描写)——你被感动的时候你外在的表现如何?(描写) 《散步》: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读写结合,主要指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阅读教材,使它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服务。 教材无非是教师借以训练学生的“材料”,既然可以从阅读训练的角度使用它,那为什么不可以同时又从写作训练的角度加以利用呢? 这是“一材多用”,并不意味着取消阅读教学的相对独立性。 一个人要写好作文,当然要有长期的生活积累,要有一定的天赋,要追求个性化表达。但是,中学生作文毕竟不同于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只要熟悉几种简单文体,了解一些语言运用的基本规范,学着把看到的事情讲清楚,把想到的问题说明白即可,因此,中学作文需要的是基本能力、常用技巧和简单定式,而这些技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获得的。 语文课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课程高度认识语文教学内容: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语文课要与内容分析说再见——崔峦 现代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也认为,“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②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引自《吕叔湘语文论集》第33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