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土壤微波热解析修复技术规范》编制说明.pdf
《有机污染土壤微波热解析修复技术规范》
团体标准编制说明
《有机污染土壤微波热解析修复技术规范》编制组
2022年4月
1项目背景
1.1有机污染土壤来源
污染土壤是指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有毒有害物质或处
理危险废物等活动,造成土壤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达到对人体健康或生
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超过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土壤,而有机污染物含
量超标造成的土壤污染称为有机污染土壤。
根据2005至2013年全国土壤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土壤中六六六、
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
1.4%,在被调查的13个采油区的494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
23.6%,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烃和多环芳烃。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大部分与人类活动有关,土壤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圈层,其有机污染
物的来源可以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石油开采、加工、储藏及运
输等环节的非正常泄漏造成的土壤石油烃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
了增加产量,大量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造成的土壤有机农药污染;化
工企业运行期间,产生的“三废”即废水、废气和废渣排放环境中,
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电器和电子设备拆解也导致一些
区域土壤有机物污染;甚至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废水也会造成
土壤有机污染。
造成土壤污染的有机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焦化类有机
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以及石油烃、邻苯二甲酸酯类
1
等其他有机污染物,详见表1。其中尤以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
氯联苯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为主,此类物质具有高毒性、持久性、生
物积累性、远距离迁移性,能长久存在于环境中,并且可通过生物食
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有极大危害。
表1土壤主要有机物污染物质
污染种类污染物质
甲醛、丙酮、丁酮、苯、甲苯、二甲苯、乙苯、1,4-二氯
苯、氯仿、四氯化碳、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1-
挥发性有机物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氯乙烯、1,1-二氯乙烯、1,2-
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反)、三氯乙烯、四氯
乙烯等
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
荧蒽、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屈、萘、
多环芳烃类
菲、苊、蒽、荧蒽、芴、芘、苯并(g,h,i)苝、苊烯(二氢
苊)等
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氯丹、七氯、灭蚁灵、
持久性有机物与农毒杀芬、滴滴涕、六氯苯、多氯联苯、二噁英、六六六、
药阿特拉津、2,4-二氯苯氧乙酸、西玛津、敌比、草甘膦、
二嗪磷、代森锌等
石油烃、邻苯二甲酸酯类、苯酚、2,4-二硝基甲苯、
其他
3,3-二氯联苯胺等
1.2有机污染土壤现状
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
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
现了土壤重污染区,也往往是高风险区。从污染类型上看,土壤污染
2
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
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由土壤污
染引发的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