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污染水体的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编制说明.pdf
一、项目背景
低污染水体的污染负荷控制工作是我国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水体
的关键是削减入湖污染负荷,尤其是氮磷污染。低污染水体中氮磷的浓度一般较
高,特别是总氮浓度超标情况普遍,严重影响受纳河湖水质,尤其是入海河流,
很大程度会对近岸海域环境中的无机氮容量造成冲击。以国内9个重要海湾为
例,全国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65.7亿t,中度及以上富营化水体主要集中
在辽东湾、长江口、珠江口及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部分近岸海域,其中杭州
湾为严重富营养,长江口、珠江口为重度富营养,辽东湾、渤海湾为轻度富营养
(2016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2017
年水污染物排放量中,农业面源的总磷、化学需氧量大于生活源、工业源,总氮
接近生活源而远高于工业源,氨氮低于生活源而高于工业源。可见,低污染水是
现阶段江河湖海等水体水质变差及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之一,因此,低污染水
中氮磷浓度的进一步削减对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实现人水和谐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低污染水体指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浓度值大于GB3838
中规定的III类水质标准限值,同时小于GB3838中规定的V类水质标准限值的
水体。如污染河水、雨水径流、农业径流(农田排灌水、农田退水)、达标排放
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出水及类似性质的水体。
传统的低污染水体修复技术往往采用大规模的工程措施,容易忽视环境影响
和碳排放,导致修复效果有限且不可持续。如膜反应器、一体化设备等,这些措
施不仅投资巨大,而且容易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中国电建集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中誉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采用污染水体的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技术,
如可悬浮式脱氮碳水生态处理、复合式生态浮岛、生物基净化、氧环境连续切换
植物滤床、河道复合生态功能脱氮固碳床技术、生态滤墙、复合腐殖填料生物滤
池等技术,构成过程与末端相结合的入河湖污染综合防治体系,这些技术不仅能
够有效削减入河污染、改善河流生态环境,还能显著降低碳排放,符合低碳发展
的要求。低污染水通过绿色低碳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质净化后,还可以再生回
用、资源化利用等。低污染水经深度处理后可用于生态景观用水、城市杂用水(厕
所冲水、道路喷洒、消防等),或供给相应工业用户(电厂、钢铁厂、石化、化
1
工厂等),用于工业生产冷却用水、洗涤用水、锅炉补给水等。
为了推动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现有生态修复技术实践
与研究成果上,拟制定《低污染水体的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该标准不仅有助于解决低污染水体水质净化,还能够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发
展,提升河流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为浙江省河流修复与治理过程中实现低碳转
型,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二、项目来源
由中国电建集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向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提出
立项申请,经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论证通过并印发了《关于发布浙江
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2024年度第三批团体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浙生
环协〔2024〕31号),项目名称是《微污染水体的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三、标准制定工作概况
3.1标准制定相关单位及人员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电建集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XXXXX、XXXXX、XXXX。
本标准起草人为:XXX、XXX、
3.2主要工作过程
3.2.1前期准备工作
2024年3月,与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开展对接工作。整理相关
工程案例和技术成果、深入了解微污染水体的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技术的情况,初
步形成标准框架。
2024年4月,浙江省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协会正式立项,标准名称为:《微
污染水体的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2024年4月,成立以中国电建集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主要技术支持单
位的标准编制组和工作团队,收集了水生态修复项目相关基础资料,并制定了工
作计划。通过资料收集整理、现场调研和专家咨询的方式,编制组对低污染水体
的水生态修复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2024年6月,编制组研究确定了低污染水体的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2
的编制思路、基本原则,起草了标准的总体框架。明确了主要思路和任务分工,
制定了编制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