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规范 生物刺激缓释药剂施用编制说明》.pdf
《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规范生物刺激缓释药
剂的施用(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概况
(一)任务来源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调控型营养基质缓释药剂研发
(课题编号:2020YFC1808804)”的要求,由吉林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开大
学、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科学
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
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协作单位,联合承担《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
复技术规范生物刺激缓释药剂施用》(项目统一编号:xxxxxxx)项目的编制工
作。
(二)工作过程
标准编制组主要开展以下调查和研究工作:
2021年3月,由课题承担单位吉林大学牵头,在课题研究基础上确定了标准
的定位和内容,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明确了标准编制工作的机制、计划、时间安
排和任务分工。参编单位为北京建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康恒环境股份有限
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大地
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安全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编制组分别调研了国内外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
位生物修复缓释药剂应用相关制度、研究进展及相关试验或工程案例,系统梳理
了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和导则规范,在此基础上,结合编制组前期研发与
修复工程经验,总结形成生物刺激缓释药剂的施用方法。
2022年11月−2023年7月,编制组多次召开研讨会,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充分
借鉴国内外已发布的相关药剂施用文献及案例,组织编写了《有机污染场地地下
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规范生物刺激缓释药剂施用》(草稿)。
1
2023年8月−10月,根据《关于开展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团体标准申报工作的
通知》的相关要求,经形式审查、专家论证质询等工作程序,编制组起草了本
标准初稿并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审议正式立项。
2023年10月−2024年1月,编制组多次召开研讨会,重点针对专家建议进行了
进一步完善与更改,编制完成了《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技术规范生
物刺激缓释药剂施用》(征求意见稿)的草稿。
2024年2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召开《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生物修
复技术规范生物刺激缓释药剂调配》团体标准征求意见稿技术审查会,会后编
制组开展充分讨论,根据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二、编制背景
(一)标准现行基础
随着石油开采、石油化工、炼焦炼化和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的发展,有机污
染物以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由于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复杂性、
难恢复性等特点,导致场地或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问题严峻,尤以石油烃(C10-
C40)、挥发性氯代烃(Volatilechlorinatedhydrocarbons,VCHs)和多环芳烃
(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s,PAHs)等典型有机污染较为普遍和严重,且
往往具有“三致”效应,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和危害,迫切需要修
复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
对于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传统原位修复技术有原位化学氧化还原、地下水
曝气、表面活性剂淋洗等,在修复周期内,能够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但由于有
机污染物往往以非水相液体(Nonaqueousphaseliquids,NAPLs)形式存在于地下
水中,与水混溶性差、污染地下水后易分散在岩性介质微区和被岩性介质吸附,
在短周期修复治理后,污染物往往持续不断释放到地下水中,出现污染物含量反
弹、污染羽流难以控制等问题,需要较长时间的修复周期才能解决,增加工程成
本;相较于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原位生物技术是解决地下水石油烃、氯代烃和
多环芳烃等典型有机污染最具远景的一种原位修复技术。由于受到地下水污染隐
蔽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性、地下水环境的特殊性(如:低温、缺氧/厌氧、寡营
养、生物量少)等的影响,将微生物应用于有机污染场地地下水修复时存在效率
2
低、修复周期长等瓶颈问题,探索经济、高效、可持续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是有
机污染场地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