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炎性痛机制研究进展.pdf

发布:2024-12-02约4.55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炎性痛机制研究进展

炎性痛的主要特征是正常的无害刺激亦引起疼痛。1965年Melzack。Wall闸门控制学

说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不同条件的反应,即条件。神经可塑性。有关神经可塑性改变的研

究,突出了环境因素在痛觉反应中的重要性。近来研究则多集中于炎性痛与受体、离子通道、

递质问的关系。

1炎性痛产生过程

伤害感受是有害的刺激及其相应信息传递至大脑,疼痛本质上是对这种伤害感受发生反应的

知觉过程。疼痛的症状和体征则反映刺激的强度、部位、时间。而炎性痛系在无外部触发因

素下的自发性疼痛。

1.1伤害感受

皮肤及躯体深部组织分布着初级传入神入元,并与脊髓背角的二级神经元相连。初级传

入神经元在伤害感受中有三个功能:感受、转换有害或伤害性刺激;将周围未梢所感受信息

神经元反应,并使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敏化,经初级传入神经A6、C纤维传入激活NMDA

受体,致使脊髓神经元敏化,引起伤区周围无损伤组织的机械刺激或阐上刺激的反应增强,

痛敏区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强度增加,兴奋阂下降而出现超常痛敏,即中枢敏化。

1.2受体

1.2,1辣椒素受体(VR受体)

属配体门控型无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存在于C纤维和一部分A6纤维神经元。对辣椒

素及中强度热刺激(43℃以上)敏感,其活性在炎症组织产生的酸性环境中增强。VR受体的

内生性配体有大麻酯受体激动剂anandamide和脂肪氧化酶产生的12-S。过氧化氢甘碳四烯

酸(12。S-HPTET)。

1.2.2酸感应受体

系近几年发现的离子通道新家族,属选择性质子活化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神经系统及

部分脊髓神经节细胞。其对低PH的酸性环境迅速产生失活性电流(除Na电流外),并与甲酰

胆碱的灵敏度相关。

1.2.3嘌呤受体

腺苷及其相关的磷酸衍生物(AMP、ADP、ATP)与人类疼痛有关。P2x嘌吟受体是亲离

子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通过细胞外ATP调控快突触传递。其中亚型P2x3受体在C纤维

中选择性表达,提示其在伤害感受中发挥作用。

1.3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中。近来研究表明,许多离子通道在伤害感受中有高度选

择性。

1.3.1钠通道

根据对河脉毒素(TTX)的敏感性将钠通道分为敏感性(TTX-S)和不敏感性(TTX。R)两类。

慢速失活TTX-R钠电流,只表达PN3/SNS和NaN/SNS2两种钠通道,且优先表达在伤

害感受器的小直径神经元中。局部炎症产生的PGE2、5-HT、腺苷等炎性物质均能提高TTX-R

通道的敏感性。PN3/SNS的反义寡核苷酸能逆转炎性痛敏。钠通道阻滞剂如同麻药利多

卡因及抗惊胶药卡马西平、苯妥因可抑制疼痛,但因其中极等副作用而限制了临床应用。特

异性钠通道亚型的阻滞药将在未来治疗炎性痛中发挥作用

1.3.2钙通道

电压门控性钙通道与递质释放及延长神经膜兴奋性相关。抗惊厥药加巴喷丁及其类似结

构的药物,对钙通道的。28亚型有高度亲和力和特异性,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带状疤疹后

的神经痛,但在炎性痛中疗效较差。。-蜗牛毒素阻断钙通道产生痛觉缺失,但由于其不能特

异选择通道,治疗作用受限。而作用于突触前膜N型通道的特异性阻滞药可控制脊髓背角

递质释放,从而产生广泛的镇痛效果

2可塑性

可塑性是神经系统依照不同条件修复其功能的特性,是炎性痛的基础。

2.1外周敏化组织损伤使受伤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如H+、K+、缓激肽、组胺、ATP、

5-HT和NO等促进炎性细胞的渗出和趋化,激活炎性细胞及引起发热反应,参与炎症损伤。

与其它炎性介质相似,细跑因子有时直接刺激伤害性感受器去极化,导致PEG2等因子释放。

在炎症急性期,细胞因子通过受体相关激酶及离子通道的磷酸化作用,引起致敏作用。而在

慢性炎症中,受体的转录增量调节起主导作用。与炎性痛相关的细胞因子有TNFo、1L-1、

1L。6及趋化因子IL-8,皮内注射这些因子产生机械性或热性痛敏。在动物炎性模型中,TNF。

抗体能减少痛敏的发生。最新的抗TNF疗法能明显减轻类风湿牲关节炎的疼疡程度。IL。1

拮抗剂可有效抑制强啡肽诱发的痛敏。小鼠敲除Il-6基因可减轻炎性刺激或慢性神经受压导

致的机械性或热性痛敏的发生。

2.1.3前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