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章半导体器件(3课时).ppt

发布:2015-09-10约6.45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PN结的单向导电性 三、半导体二极管 4、二极管基本电路及其分析方法 9-2 特殊二极管 一、BJT的结构简介 二、BJT的电流分配与放大原理 线性范围(动态范围) 四、BJT的主要参数 一、结型场效应管 1、结构 2、N沟道耗尽型MOSFET 特点: 当vGS=0时,就有沟道,加入vDS,就有iD。 当vGS>0时,沟道增宽,iD进一步增加。 当vGS<0时,沟道变窄,iD减小。 基区 发射区 集电区 发射极 Emitter 集电极Collector 基极Base 1、结构和符号 发射结(Je) 集电结(Jc) PNP NPN 发射载流子(电子) 收集载流子(电子) 传送载流子(电子);复合部分电子,控制传送比例 由结构展开联想… 2、工作原理 3、实现条件 外部条件 内部条件 结构特点: Je正偏 Jc反偏 掺杂浓度最高 面积较小 掺杂浓度低于发射区 面积较大 掺杂浓度远低于发射区 且很薄 9-3晶体管(半导体三极管) 1、内部载流子的传输过程 扩散到基区的自由电子中的极少部分与空穴复合,在电源VBB的作用下,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运动将源源不断地进行,形成基极电流 IB。 Jc加反向电压,使扩散到基区的自由电子中的大部分做漂移运动,越过Jc到达集电区,形成电流ICN 。同时,基区与集电区的少子做漂移运动形成集电极-基极反向饱和电流ICBO。 ICN +ICBO = IC (集电极电流) ≈ ICN Je加正向电压,扩散运动形成电子电流 IEN和空穴电流IEP。 IEN+IEP = IE (发射极电流) IE ≈IEN 。 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是通过载流子传输体现出来的。 本质:电流分配关系 外部条件: 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2、电流分配关系 根据传输过程可知 IE=IB+ IC (1) IC= ICN+ ICBO (2) IB= IB’ - ICBO (3) 定义 通常 IC ICBO 则有 所以 ? 为共基极电流放大系数,它只与管子的结构尺寸和掺杂浓度有关,与外加电压无关。一般 ? = 0.9?0.99 硅:0.1?A;锗:10?A IB=(1-α)IE 3、三极管(放大电路)的三种组态 共集电极接法,集电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C表示; 共基极接法,基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B表示。 共发射极接法,发射极作为公共电极,用CE表示; 如何判断组态? 外部条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综上所述,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主要是依靠它的发射极电流能够通过基区传输,然后到达集电极而实现的。 实现这一传输过程(放大作用)的两个条件是: (1)内部条件:发射区掺杂浓度高,基区很薄,集电区面积大。 (2)外部条件:发射结正向偏置,集电结反向偏置。 vCE = 0V + - b c e 共射极放大电路 VBB VCC vBE iC iB + - vCE iB=f(vBE)? vCE=const (2) 当vCE≥1V时, vCB= vCE - vBE0,集电结已进入反偏状态,开始收 集电子,基区复合减少,同样的vBE下 IB减小,特性曲线右移。 vCE = 0V vCE ? 1V (1) 当vCE=0V时,相当于发射结的正向伏安特性曲线。 1、输入特性曲线 三、BJT的特性曲线 (以共射极放大电路为例) iC=f(vCE)? iB=const 2、输出特性曲线 饱和区:iC明显受vCE控制的区域,该区域内,一般vCE<0.7V(硅管)。此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正偏或反偏电压很小。 iC=f(vCE)? iB=const 2、输出特性曲线 输出特性曲线的三个区域: 截止区:iC接近零的区域,相当iB=0的曲线的下方。此时, vBE小于死区电压。 放大区:iC平行于vCE轴的区域,曲线基本平行等距。此时,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 非线性失真与线性范围 饱和失真 截止失真 当工作点达到了饱和区而引起的非线性失真。 NPN管?输出电压为底部失真 当工作点达到了截止区而引起的非线性失真。 NPN管?输出电压为顶部失真。 饱和区特点: iC不再随iB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即 此时 ,vCE= VCES(饱和压降) , 典型值为:硅管取0.3V,锗管取0.1V 截止区特点:iB=0, iC= ICEO ≈0 非线性失真 注意:对于PNP管,失真的表现形式,与NPN管正好相反。 发射结正偏 集电结正偏 发射结反偏 线性范围 —— 用最大不失真输出幅度Vom来衡量 Q点偏高 —— 易出现饱和失真, Vom为Q点到饱和区边沿的距离 Q点偏低 —— 易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