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开题报告: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
专业:汉语言0511班 学号 姓名:张巧明 指导老师:刘群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语言在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结构来看,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从功能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工具;从性质来看,语言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模糊性和精确性等。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但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又必然要求语言的精确性,所以几乎天生的,语言有一对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赖的性质,即模糊性和精确性。模糊性是指类与类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过渡的。精确性是指类与类之间有清晰明确的界限以作为分别。
研究模糊性与精确性产生的原因,是我们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的第一步。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在具体的语言系统中的表现,会提高我们通过具体语言现象学习语言理论的能力,最终达到一个目的—更好地运用语言实现交际目的。
学习语言、研究语言,首先应从基础开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研究具体的语言现象。把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作为研究语言的一个角度,不仅丰富了语言理论的相关方面,而且还会提升我们学习语言的能力。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现代语言学很重视语言模糊性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很多模糊语言现象并且已经形成了模糊语言学这门学科。现代语言学也重视语言精确性的研究,有人把语言科学列入紧密科学一类。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任何事物都有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质之一,模糊语言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语言运用中。1965年美国科学家查德提出“模糊集”理论,随后产生了有关模糊问题的新学科,如模糊逻辑、模糊数学等。1979年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学初探》一文发表,标志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开端,此后相继出现了在语义、修辞方面的模糊语言研究。可以说,语言的模糊性被放大了,产生了语言学中的一个分科即模糊语言学。
人们的认识是由模糊到精确的,追求精确是人们矢志不移的目标。精确是相对的又是决对的,但一点是大家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语言的精确性。在王德春的《语言学通论》中,作者就把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结合实际交际情况一同讲解。有些期刊中也刊登了一些关于语言模糊性和精确性的文章,文章的角度各有不同,如:2004年4月《湖南大学学报》中的《不同条件下语义模糊与精确的相互转化》一文,侧重点放在了模糊语义和精确语义的相互转化方面。
本文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文是从模糊性和精确性产生的原因、在语言系统中的表现、两者间的相互转化和关系以及对其在交际过程中的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来研究语言这对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特性。可以说之前的文章中很少是从该角度来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的,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论文大纲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精确性也是语言的毋庸置疑的性质。本文将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结合,来加深对语言性质的认识。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说明语言同时具备模糊性和精确性的原因,接下来分为三个小部分分别说明语言具有模糊性的原因、语言具有精确性的原因以及模糊性和精确性共存的原因。在探究原因时,主要从语言的产生、语言的使用主体、交际需要三个方面入手。
第二部分:论述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在语言系统中的体现。语言系统一般包括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语义系统和语汇系统,本文主要从语音系统、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三个方面寻找语言现象和语言材料来说明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如何共存的。
第三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用具体的语言的材料阐述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的相互转化并说明语言模糊性和精确性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本文会逐一阐述相互转化的原因、条件、应用场合等。通过这些相互转化的具体语言事实会证明语言模糊性和精确性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最后部分,论述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在具体使用语言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最客观的看待事物的方法是一分为二,本文在评价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在具体使用语言过程中对交际的影响时就是从利和弊两方面具体论述的。
四、时间安排和论文进度:
第一阶段:2008年12月10日——2009年1月 8 日
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2009年 1 月 8 日——2009年2月28日
收集资料,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2009年 3 月 1 日——2009年4月30日
论文写稿,完成论文初稿
第四阶段:2009年 5 月 1 日——2009年 5月20日
对初稿进行修改,请老师指导、修改,完成二稿
第五阶段:2009年 5 月21日——2009年 6 月 1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