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提高学习数学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在课堂上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与学之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培养 激发 提升 兴趣
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习也是这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始终处于积极思维之中,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得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目的,产生兴趣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课新颖,引起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开始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至关重要的,例如:教学文字题时,老师一进课室,就在黑板上板书:“一群快乐的小孩在自由自在地放风筝”,学生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这时学生 忍不住问老师,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50加上23的和乘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学生定会悄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景,诱发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适地创设和谐、愉快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为了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我经常用故事,儿歌等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创造情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认识“年、月、日”时给学生讲故事,提问:你几岁“过了几个生日?小明同学满8岁,为什么他只过了2个生日?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学生马上精神奕奕,专心听讲,这时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四、重视教学艺术,激发兴趣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上要开动脑筋,在不同地时候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同是应不断探索研究,为学生设计新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我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指导方针,低起点,高要求,面向全体,突出个体,充分奠定了“充分暴露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轨迹,通过双边关系,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教学思路。在我的教学示范下,灵活的教法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妙在开窍;教之以法,施之以练,使学生逐渐领悟到学习数学的要领和表达知识的技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乐趣。
五、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的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感生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让学生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学校内外的事物;在教《长、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合作探究,增进兴趣
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组。分组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并在每个小组中选一个小组长负责本组的活动。为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至关重要的是对小组加强管理。合作学习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的学习任务,对操作程序的说明等。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在讨论过程中,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