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中国的地震与地质灾害.ppt

发布:2018-04-17约2.15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___板块与___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___板块和___板块的挤压碰撞。 探究分析: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试解释我国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抑制:举例 加剧:举例 案例①——中国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在中国河北省的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唐山市区,即北纬 39.6°,东经118.2°。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0万千方千米,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自治区、直辖下,相当于全国面积的1/3。唐山地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民房和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案例②——台湾岛“9·21”南投地震 1999年9月21日凌晨,南投县发生7.6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左右,重灾区在日月潭地区。这是台湾 岛近百年来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该区有许多活断层,导致断层沿线地区遭遇灾难性破坏。整个灾区死亡2 329人,伤8 722人,失踪39人,倒塌各种建筑9 909栋,严重破坏7 575栋,受灾人口250万,灾民32万,财产 损失92亿美元。此次地震还波及福建、广东、浙江和江西的部分地区。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列举滑坡、泥石流的危害?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 * 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概念: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地面震动,形成地震。 2.分类: 构造地震(最常见) 火山地震 人为地震 其他地震 成因 地震示意图 解释名词: 震级(倍数) 烈度 震源 震中 震中距 等震线 地震波 注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烈 度 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影响烈度的因素 关系 建筑物坚固程度 地质构造 震源深度 震中距 震级 影响 正比 反比 反 比 反比 反 比 3.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①特点?②影响大? 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玉树 汶川 唐山 灾情: 人口 经济 科技 观念等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灾情发展趋势 二、泥石流、滑坡 1.概念: 2.泥石流、滑坡在中国的分布: 1.滑坡、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2.滑坡、泥石流的地形条件? 3.滑坡、泥石流的物质条件?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 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 开发山区,破坏植被。 西南地区暴雨一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区域相关性。 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我国西南地区水源充足、降水丰沛,多暴雨;西南多山地,地形复杂、构造活跃,地表不稳;暴雨使岩体疏松,在重力作用下下滑,极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泥石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它们发生的时间规律与西南地区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因此在同一个地区,暴雨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形成灾害链。 海洋灾害 1、定义 因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 2、风暴潮 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3、海啸 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生物灾害 1、定义 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 2、类型 农林牧生物灾害:蝗灾 森林火灾、草原火灾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地 震 建筑物倒塌 火 灾 地 裂 滑 坡 海 啸 人 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