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地质灾害》.ppt

发布:2015-10-25约2.29千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①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②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 探究分析: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1.分布:云南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秦巴山区﹑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辽宁省东部山地和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 3.危害: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摧毁城镇﹑工厂﹑矿山;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 1、地形:山地面积大 2、地势:地势起伏大 3、地质:地质构造复杂 4、岩性:表层岩石较软,破碎 5、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6、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稳定性 三、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 * * 中国的地质灾害 静海一中 张艳 catty250@163.com 自然灾害 地震示意图 A A、震源 B、震中 B~D:震中距 A~B:震源深度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 一、地震的分布与危害 1、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①环太平洋地震带 ②喜马拉雅地震带 ③华北地震带 ④东南沿海地震带 ⑤南北地震带 ⑥西北地震带 ⑦青藏高原地震带 ⑧滇西地震带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里氏6级以上地震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 ②地震频率高,强度大-------20世纪平均每年发生一次里氏7级以上地震; ③地震震源浅,危害大--------浅源地震,破坏严重 东经105度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线 ①我国地震分布的特点? ②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发现:(1949 —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地区的100倍。 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 结论: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 灾情发展趋势 西部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东部除沿海及华北外,其他地区相对稳定,地震较少 灾情东重西轻的原因: 西部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 东部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资产密集。 1、我国地震灾害特点 3、我国地震灾情特点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2、我国地震分布特点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危害大 ★地震规模西部大于东部 ★地震数量西部多于东部 ★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台湾 ★基本上沿活动性断裂带分布 (1)我国地震灾情的分布特点:东重西轻 (2)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特点: 死亡人数减少; 经济损失加重 (二)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在水力作用下爆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 (复习) 多分布与山谷地区 产生的条件: 地形: 崎岖的山区,沟谷上游有坡度较大的汇水面积; 物质条件:地表岩层破碎,山坡为松散土层或厚层风化物所覆盖 ; 水流条件:暴雨强度大,或在高山地带有多量融雪、融冰水的活动; 植被条件:稀疏; 人为因素:山区不合理的经济建设活动。 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层相当发育,地震烈度大的地区; 二、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 冰川泥石流 降雨泥石流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暴雨引发泥石流 2.★泥石流的类型(详见名师1号P35) 3.危害: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朝远离泥石流发生的山坡上跑 (三)滑坡 :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复习) 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区。 地下水丰富和坡面有积水的地方,特别是连续性降雨后,有大量雨水下渗时,滑坡容易发生; 地面有疏松物质的堆积,被水浸湿后发生软化; 从地质构造上看,断层面、节理面及岩层面是天然的软弱面,尤其在断层面或岩层内夹有粘土层时,更加容易形成滑坡; 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过陡的斜坡,在重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崩落; 风化作用、地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滑坡的发育; 人类活动如在斜坡上进行蓄水灌溉,坡面植被的破坏, 都能诱发滑坡的发生。 发生的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