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
t财政与金融J隆重,.Jru岳阳明#039;钮~哩!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李冬,谢敏(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仪1(71)【摘要】我国自1996年开始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但在实践中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与最终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联度与预期相差较大。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有效性,其次通过IS-LM模型从理论上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进行了分析,进而通过实证数据从货币乘数的不确定性和央行对基础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两个方面,证明了我国LM曲线存在不稳定性,从而得出我国利用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结论。[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供应;IS-L问模型;LM曲线l申圄分类号]F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4-27创(2α)9)07-∞到-03一、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有效性通常,一个同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六个方面:(1)充分就业;(2)经济增长;(3)物价稳定;(4)利率稳定;(5)金融市场稳定;(6)外汇市场稳定。但是,一国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和货币工具在实施一段时间后才能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因此,货币当局必须选择一组需要盯住的变量,通过密切观察货币政策实施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来判断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这些变量就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介指标对判定货币政策的实施放果有直接影响,而且中介指标通常在货币政策最终敢果体现之前提前反映,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观察中介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评估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从而对货币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通常选择的中介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为了提高我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我国从1996年开始采用货币供应量Ml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当时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存贷款利率处于严格管制和直接调控下,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需求状况,而货币供应量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的规定,所以中央银行对于数量型的变量可以直接控制:第二,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变量与社会总需求正相关,且在当时条件下,货币需求比较稳定,所以中央银行能够依靠对经济形势、通货膨胀前景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来确定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幅度;第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货币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能直接反映货币政策的导向。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一货币供应量指标已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被看作是货币政策取向的风向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在中介指标与最终货币政策目标GDP产出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两者的关联度与预期相差较大。如图1所示,1997年至2∞7年的10年期间,我罔M2增速和GDP增速的比值变化幅度较大。最高时曾达到2.10,最低时又跌落到1.40。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具有很大的障碍。二、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分析圈1挽回M2罔比浦遭与GDP罔比地迎的比值敷据来源:年质量llJlli来源H中间统ìt;ifι鉴)(2(阳年打李度数据来源货币主义学派将货币政策影响经济产出的过程看作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公报、l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收稽目期)2∞8~1-28 [作者简介]李冬0977-),舅,广东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金融专业博士研究生.深圳市晓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经理.研究方向:金融学、证券投资;谢敏(1978-儿女.新疆伊宁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僔??????????????????????????????????????????????????????????????????????????????????????????????????????????????????????????????????????????????????????????????????????????????????????????????????????????????????????????????????????????????????????????????????????????????????????????????????????????????????????????????????????????????????????????????????????????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