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分析.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货币政策效应理论
分析
2016/1/7
第一节 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歧
2016/1/7
一、概述
在经济学和货币金融领域,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一直交
替起伏,数百年来都是如此。这种争论的核心实际上是政策的有效
性问题。
经济自由主义
政府干预主义
2016/1/7
二、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
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是凯恩斯主义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
论证了失业率和货币工
资变动之间存在一种经
验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
2016/1/7
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
1960年,凯恩斯主义学派的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萨缪尔
森和罗伯特 ﹒索洛以平均物
价水平的上升率(通货膨胀
率)代替货币工资上升率,
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直接反
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
的负相关关系,也就形成了
真正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的
菲利普斯曲线(如图7-1b)。
2016/1/7
总供给曲线
根据奥肯定律(Okuns
Law),经济增长和失业之
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而菲
利普斯曲线也可表示为通货
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
关关系的曲线(如图7-1c所
示),这也是通常所说的总
供给曲线。
2016/1/7
菲利普斯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与一
定的失业率的组合,其中曲线与横轴交点代表的失业率
为自然失业率。
由于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负相关、与经
济增长正相关,这就为政策制定者选择不同的政策目标
组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成为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
主义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
早期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重要政策含义就是货币政策是
有效的。
• 当经济出现萧条,失业率上升时,中央银行采取相机抉择政策,
扩大货币供给量,就可起到增加就业和产量的积极作用;
• 反之,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高企时,中央银行可削减货
币供应量,给经济降温,那么这种政策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失业
率上升的后果。
2016/1/7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能较好地配合西方国家50-60年
代经济运行的现实,但对7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的
“滞涨”现象却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如图7-2所示)
2016/1/7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论
早期货币中性(neutrality of money)理论的典
型代表是传统货币数量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