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创伤性休克凝血病的治疗2015__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7-01-29约4.88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如何防治——应用抗纤溶药物 继发性纤容亢进在创伤早期即出现; 应用抗纤溶药物有助于降低纤溶活性、减少失血 推荐:氨甲环酸;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此类药物的效益到底有多大,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如何防治——凝血酶原复合物及重组活化因子Ⅶ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的优势: 易存储、容积小、给药快、无血型特异性; 重组活化因子Ⅶ因子(rⅦa)—— rⅦa与有功能的PLT形成稳定的血凝块,且不受低体温的影响,但酸中毒pH<7.1时可减弱其活性。 如何防治——凝血酶原复合物及重组活化因子Ⅶ Simpson等对29篇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应用PCC及rⅦa对死亡率无不同影响;血栓形成事件风险较大; 欧洲指南应用指征: 钝挫伤患者大量失血常规处理后仍未改善者; 不主张rⅦa用于外伤出血或作为MTP的一部分使用。 如何防治——保持正常体温和内环境稳定 切记: 机体保温(37.0-37.5℃); 给输入液体加温(37.0℃); 监测动脉血气; 维持血液pH和电解质在正常水平. 内 容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FFP∶RBC=1∶1.5 or 1∶2比较 发现两组的早期及30天死亡率未见明显不同; 干预力度的增加与生存预后未得到预期改善的原因何在? 创伤的严重程度、患者初始凝血状况以及MTP的启动时机; 缺乏明确的凝血目标指引.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Lucas等对手术中大量失血的患者复苏: 目标:恢复并维持正常凝血功能。 监测:CT(凝血时间)、PT、APTT、TT(凝血酶时间)、血浆Fib、FⅤ以及FⅧ; 治疗:调整FFP∶RBC的输注比例; 术中和术毕时检测凝血功能基本维持在正常范围,以氧合指数为指标的肺功能也维持接近正常。 通过密切监测的凝血指标为导向的凝血制品应用将可能是MTP今后的发展方向。 Anesth Analg. 2013 . 内 容 小 结 创伤性休克容量复苏过程中常伴有凝血障碍的发生; 凝血异常机制包括:体温降低、酸中毒、低钙、贫血、纤溶亢进以及APC的过度表达有关; 诊断以“PT、APTT和INR”来预测,血栓弹力图(TEG)、旋转式血栓弹力计(ROTEM)以及凝血与血小板分析仪(Sonoclot)等更能早期诊断; “损伤控制性复苏(DCR)”、“低血压性复苏(HPR)”、“输液限制性复苏(FRR)”、“止血性复苏(HR)”以及“大量输血协议(MTP)”等治疗理念; 凝血功能监测与目标指引的重要性。 电?? 话:(0531???????? 网 址: 西院区:济南市文化西路42号 东院区:济南市经十路16369号 创伤性休克凝血障碍 治疗进展 山东省中医院ICU 内 容 一、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定义 创伤性大出血指24 小时出血量大于或等于1 个血容量( blood volumes) 或3 小时出血量大于或等于0.5 个血容量。 2007: 严重创伤出血的处——欧洲指南 失血性休克分级: Ⅰ级:失血量<750ml,占血容量比例<15%; Ⅱ级:失血量750~1500ml,占血容量比例15~30%; Ⅲ级:失血量1500~2000ml,占血容量比例30~40%; Ⅳ级:失血量>2000ml,占血容量比例>40%。 引 言 容量复苏——救治重点; 2008年美国指南——早期大量等渗晶体液; 胶体液 VS 晶体液?? 近年研究发现——积极容量复苏 → 死亡率 → 凝血功能障碍 or 难以控制的出血。 对创伤性凝血障碍(TIC)的认识 创伤患者早期凝血障碍的发生率为25%~30%,甚至高达60%; 合并颅脑损伤者发病率更高,且与创伤或低血压程度相关; 凝血功能障碍是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TS)早期体内的必然反应―→休克恶化; 凝血障碍原因及机制不够详尽——多因素有关。 Floccard B,Injury,2012,43(1):26—32. 内 容 休克导致凝血障碍的机制 出血消耗——PLT、Fib、其他凝血因子; 血液稀释; 体温降低 酸中毒 低钙血症; 贫血或纤溶亢进 ………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03) 休克导致凝血障碍的机制 体温降低 体温(T)每降低1℃凝血因子活性(FC)下降10%,当T33℃,FC降低50%; T34 ℃时PLT功能显著下降。 酸中毒——PH≤7.0时,FC降低50-59%; 低体温与酸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